陳禮賢
(巴中日報社,四川 巴中 636000)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呈指數式增長,這給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給新聞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契機。但信息時代給新聞業(yè)和新聞工作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新聞炒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那么,新聞工作者應當如何在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不違背新聞報道的要求?本文從新聞報道策劃和新聞炒作的內涵出發(fā),對二者的趨同性進行分析,并通過對本質原則、價值取向、行為主體、形成過程、社會導向等方面的對比研究挖掘二者的差異,以期為新聞工作提供一些幫助,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新聞報道策劃指的是新聞編輯為使某些報道選題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對新聞報道活動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并且在報道實施過程中不斷接收反饋,修正原先設計的行為。從實際操作層面看,新聞報道策劃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于新聞資源具有可被認識、開發(fā)、配置、轉換和利用的特性。[1]從這個定義看,新聞報道策劃貫穿報道實施的全過程,是以新聞編輯為主體的有意識的報道行為。
新聞炒作是新聞傳媒有意通過與事實的新聞價值不相稱的報道規(guī)模,對某些人和事所作的渲染式報道。新聞炒作既可以指“炒作”的這種行為,即新聞媒介出于自身利益等各方面原因在扭曲反常的新聞價值觀指導下,通過“異化”的新聞策劃,生產出“變質”新聞產品的行為,是新聞報道的“異化”;它也可以單指“炒作”的結果,即新聞媒介通過“炒作”這種行為生產出的“炒作性新聞”。(百度百科:新聞炒作)從新聞炒作的定義看,它的主體是新聞媒介,且新聞炒作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作為一種行為的含義,二是作為行為結果即炒作性新聞的含義。作為一種行為的含義時,它是一種異化了的新聞策劃活動;作為一種結果的含義時,它是一種新聞現象。
從二者的定義及產生過程看,它們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系,這也是二者有一定趨同性的根源。
一是受眾需求的市場動力趨同。新聞之所以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滿足受眾的認知需求,在受眾需求的市場導向作用下不斷制造新聞產品。無論是新聞報道策劃還是新聞炒作,它們的出現和發(fā)展都是以受眾為市場來源,以滿足受眾需求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滿足受眾需求的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來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二是渲染過程的形成方式趨同。新聞報道策劃是以新聞編輯為主體進行的對新聞報道活動的規(guī)劃與設計;新聞炒作是以新聞媒介為主體進行的對人和事進行的渲染式報道。這兩個過程都是通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的針對客體的有意識行為,或者說是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將自己的主觀意識體現在新聞產品的制作過程中。從這點上看,二者在對新聞實施渲染操作、最終形成新聞產品過程的外在表現形式相同,即新聞渲染過程的形成方式相同。
一些研究資料顯示,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存在明顯的界限,二者具備固有的本質性差異。本文在對已有資料進行整理閱讀的基礎上,主要從本質原則、價值取向、行為主體、形成過程、社會導向等方面進行差異性分析。
一是本質原則不同。從二者的本質屬性上看,新聞報道策劃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進行的新聞渲染,其本質是對客觀事實的策劃性報道,描述的是新聞報道的行為過程,而不是新聞產品;新聞炒作既是對新聞報道行為過程的一種“異化”描述,也可以是被扭曲了的新聞產品的代名詞。無論是作為新聞報道的行為過程還是新聞產品的代名詞,其本質是建立在被扭曲或者無限夸大的人和事(或事實)基礎上的新聞報道,或者是建立在捏造出來的人和事的基礎上的所謂“新聞報道”,已經喪失了新聞報道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從二者堅持的原則上看,新聞報道策劃不僅堅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準則,更堅持服務人民的基本原則,堅持真實、準確、公正的原則;新聞炒作則是以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受眾關注度為最重要原則,甚至不考慮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和準確公正的要求,更不會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最顯著差異,也是我們堅持新聞報道策劃,遠離甚至拋棄新聞炒作的重要原因。
二是價值取向不同。從客觀事實這個新聞來源的角度出發(fā),新聞報道策劃以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為價值取向,引導受眾透過紛繁的現象看清事件的本質,作出正確的判斷、起到輿論導向的作用,自覺維護公眾的利益。[2]新聞報道策劃堅持的價值取向突出表現在公眾利益上;而新聞炒作堅持的價值取向突出表現在以經濟效益為主導的,以滿足自身利益的重點上,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異化性策劃,采取反復炒作、無原則夸大、無中生有等手段,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新聞產品對受眾的影響力,甚至犧牲公眾利益以滿足自身利益。
三是行為主體不同。從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的行為主體上看,新聞報道策劃的行為主體是公信力較強的新聞媒體或有較高道德水平的新聞編輯;新聞炒作的行為主體是公信力較差的新聞媒體或道德水平較低的新聞編輯,甚至包括不熟悉新聞產品規(guī)范的其他制作者。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自媒體也成為當前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雖然大部分自媒體利用網絡直接或間接地針對已經發(fā)生的客觀事實進行宣傳,但是也有一些自媒體平臺在不了解新聞產品規(guī)范、不掌握新聞策劃技術、不遵守新聞傳播道德的情況下進行新聞傳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炒作性新聞,即新聞炒作。從這個意義上看,新聞炒作的行為主體在道德水平和技術水平上均與新聞報道策劃的行為主體存在差異,而且新聞炒作的行為主體還包括部分自媒體,這也是具有一定策劃技術水平要求的新聞報道策劃行為主體所不包含的,即新聞炒作的行為主體更加廣泛。
四是形成過程不同。從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的形成過程來看,雖然二者都是行為主體將自身的意志賦予新聞產品中進行渲染性傳播,但是他們自身意志的形成過程不同、渲染程度不同,這是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形成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關鍵節(jié)點。新聞報道策劃行為主體的自身意志來源于保護公眾利益的導向,這種“自身意志”是社會所需意志在行為主體上的體現,是建立在公眾利益基礎之上的意志;新聞炒作行為主體的自身意志來源于滿足自身利益的導向,這種“自身意志”是個人或新聞媒體所需意志在行為主體上的體現。另外,新聞報道策劃的渲染程度遵守客觀事實的限定,而新聞炒作的渲染程度則不遵守客觀事實的限定,這也是二者存在的不同之處。
五是社會導向不同。從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產生的效果上看,二者的社會導向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新聞報道策劃產生的效果是社會性的,是為滿足受眾需求、為受眾提供正確輿論導向的,能夠正確體現出新聞產品的積極作用;新聞炒作產生的效果是個體性的,是為吸引受眾關注而在短時間內產生集中、連續(xù)、有一定規(guī)模的以為新聞媒體謀求利益為重點的扭曲性影響,是不符合新聞產品宣傳報道規(guī)則和道德要求的,甚至會對社會輿論導向產生危害。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炒作既有一定的趨同性,又存在顯著差異,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必須對二者進行嚴格區(qū)分,堅持正確的新聞報道規(guī)則和道德要求。
[1]楊秀國.新聞報道策劃[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72-75.
[2]駱麗華.要劃清新聞策劃與新聞炒作的界限[J].西部廣播電視,20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