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穎
(澄江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玉溪 652599)
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行業也不例外。相比傳統單一的新聞傳播模式,新形勢下的新聞傳播模式具有便捷、快速、范圍廣等特點。并且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廣大用戶也能從多種渠道接收到新聞信息。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網絡運用和移動終端的使用。新媒體的新聞傳播范圍在逐漸擴大,新媒體傳播的特點為傳播形式多、傳播內容豐富,能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多的新鮮信息。
過去,受眾接收的新聞信息往往轉載自其他媒體,因此某些信息往往不具有真實性,因為新聞信息總是經過加工修飾之后才傳播到受眾那里,并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本身就是新聞傳播的一大劣勢,同時一些虛假信息也容易誤導大眾。新媒體出現以后,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便捷等特點,新聞往往可以在第一時間直接傳播到受眾那里,這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
過去,人們獲取新聞只有通過報紙、廣播等途徑,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并且不能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移動終端設備逐漸增多,很多新聞發布界面下設置了評論專欄,受眾可以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并與編輯者進行溝通。新聞傳播的交互性得到了增強。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的播報往往只有一次,受眾一旦錯過就很難再獲得。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可以在移動終端循環播報,受眾可以多次反復地觀看同一條新聞,并且能在新聞發生很長時間后繼續研讀新聞,對傳統新聞傳播形式進行了有效的補充。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開辟出新形勢的媒體信息交互模塊,受眾可以對新聞進行評論與討論,甚至可以和新聞編輯者進行溝通,這就增強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系。因此,新聞編輯就要關注讀者的內心感受,在保證新聞準確性的前提下,客觀公正地進行新聞評價,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要豐富新聞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使新聞貼近群眾的生活,吸引更多的新聞讀者。
隨著媒體傳播形式的革新,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已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新聞參與需求,自媒體形式因此應運而生。通過自媒體,受眾之間可以進行新聞信息溝通,對同一件新聞事件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增強新聞參與感。
傳統媒體時代,相關工作者在發布新聞信息時往往帶有個人情感色彩,這種有意或無意的舉動往往對受眾產生了某些暗示并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響。為了保證新聞的完整性、真實性、合理性,相關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秉承著客觀公正的工作態度對新聞進行合理的報道,將真實的新聞內容推送給受眾。新媒體時代到來后,受眾往往自發地參與到新聞評價中來,利用移動終端對看到、接收的新聞信息進行評論。雖然很多評論的正確性有待商榷,但是其中不乏對新聞工作者的批評;或是由于工作者的誤寫導致受眾曲解新聞信息,這就需要相關工作者在提高自己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對人民負責,對新聞信息負責,準確、快速、客觀地報道新聞信息。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電子科技的進步,新聞傳播途徑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新聞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快速。這既是新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機遇,同樣也是新聞行業面臨的生存挑戰。如何客觀公平地進行新聞寫作,既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又不使受眾曲解信息,這是相關工作者面臨的一大難題。同時,筆者認為在媒體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的創新點在于新媒體形式的推廣、自媒體的大范圍運用、相關工作者對職業操守的堅持。
[1]陳勤思.新媒體融合發展下新聞傳播模式創新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6):176.
[2]李明海.媒體融合語境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西南大學,2017.
[3]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