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煜
(陜西廣播電視臺 體育休閑頻道運營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1)
本文所研究的重大突發事件是指我國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其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強的特點,有巨大的影響力。事件的發生會對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威脅,對社會的公共秩序造成嚴重影響,如地震、火災等災難性事件。
本文對網絡新聞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的特點進行了研究,文中所說的網絡媒體是指微博、微信、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等所有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媒體。
時效性是新聞報道的特征之一。陸定一對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中“新近”就指的是新聞的時效性。新聞之所以“新”,是因為報道及時且迅速,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公眾。
1.時效性強。網絡的發展為網絡新聞報道提供了條件,使得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報道速度。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14點35分,中國網友在美國微型博客網站Twitter上發布“北京地區有輕微震感”的消息;14點46分,新華網發布“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的準確快訊;央視直到15點《整點新聞》才以頭條形式播出地震消息;15時20分,央視新聞頻道才正式啟動并直播,比網絡報道晚了近半個小時,而此時的相關網絡報道已是鋪天蓋地;傳統紙媒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更是于次日才做出地震信息報道。[1]
2.更新速度快。事件發展動態實時更新,這也是網絡新聞報道的一個突出優勢。重大突發事件正在發生時,國家以及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度極高,并且在隨時關注事件的變化。網絡媒體的這一優勢讓新聞信息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將信息傳播給公眾,讓公眾能夠隨時了解事件發生的情況。在天津爆炸事件報道中,各大網絡新聞媒體不斷地更新新聞消息,更新速度以分秒計算,并且隨時準備直播。
3.主動按需接收。網絡傳播的更新速度不僅提高了網絡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而且方便了受眾隨時關注新聞的發展情況。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受眾在網絡新聞媒體上閱讀新聞的時候不僅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還可以搜索翻看以前的新聞。這使得受眾再也不用守在電視機前等新聞,或者避免了受眾錯過新聞。
1.全方位關聯內容。與網絡媒體相比,報刊等傳統紙媒受版面字數的限制,電視和廣播對播出節目的時間限制更為嚴格,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聞的拓展信息。但是網絡新聞可以不限時、不限量地儲存和傳播信息。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網絡新聞媒體能夠全面搜集資料,對事件的背景、原因等相關信息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并隨著事件的發展不斷更新信息,讓受眾全方位、清楚地了解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
2.多渠道獲取新聞。網絡新聞的獲取渠道相對傳統媒體來說比較多,除了本媒體的記者以外還有一部分來自網絡和網友等“草根媒體”。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出現,如博客、播客、維客。這些新聞傳播方式在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上,逐漸形成了一種非主流媒體的傳播形態——“草根媒體”(Grassroots Media)。[2]
3.事件呈現生動立體。網絡新聞專題報道更加全面地體現了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性,在內容上針對這專題將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資料結合,做全面、詳盡、深入的反映。例如,新浪網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中專題的變化特點表現在專題內容表達形式逐漸增多、專題信息不斷豐富、專題制作日益專業、專題設計愈加藝術、專題互動日漸增強。
4.全領域傳播覆蓋。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真實的地理隔離因為互聯網不存在了,國界等限制也因為互聯網不存在了,這也使網絡傳播實現了無阻礙化。網絡的跨地域性,讓整個世界都聯系在了一起。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網絡新聞報道的消息通過網絡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傳播到全國以及全世界。
1.用戶與媒體交互。在傳播學中,傳播分為單向傳播和雙向傳播,單向傳播是指缺失反饋或互動機制的傳播,即信息發出的信息經過傳播渠道抵達信宿的單向傳播過程。雙向傳播是指在傳播活動當中將傳播者和受傳播者的角色互換,雙向相互傳遞信息,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網絡媒體一來可以使新聞消息得到廣泛的傳播,讓人們有所防范,避免二次傷害;二來也可以在評論和互動中獲取新聞素材。
2.民眾信息服務平臺。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普及,QQ、博客、BBS、網絡視頻等各種媒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實現了網民和媒體的溝通、網民與網民的溝通。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網民還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捐款、尋人、祈福等活動,還可以通過網絡向親人報平安。
[1]樊國生.重大突發事件的網絡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1(2):1.
[2]婁佳.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現代企業教育,20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