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楠
(西安科技大學 黨委宣傳部,陜西 西安 710054)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悄然崛起。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平臺廣、接受度高、受眾喜聞樂見的優勢。校園傳統媒體式微,轉型與新媒體融合成為時代選擇。
現階段,高校校園媒體可分為以下幾部分:一是校園廣播、校級報刊、校園電視、校園新聞網等傳統媒體;二是微博、微信,各類新聞傳播平臺的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三是櫥窗、展板、橫幅、海報等輔助媒體。本文主要討論電視媒體與新媒體這兩種類型。
以筆者所在的西安科技大學電視臺為例,多年來,學校一直以網絡傳播、有線電視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自新媒體介入后,受眾范圍、傳播廣度都隨之拓展。這樣的轉變,一方面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發揮校園電視的輿論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成為校內師生、校內校外信息交互的紐帶。因此,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電視媒體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上該有何種創新策略?
多數高校電視媒體管理隊伍由行政管理人員組成,這個隊伍中鮮有專業技術人員,并且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也很少有時間去學習專業理論。在這樣一個缺乏技術的團隊基礎上,工作墨守成規,難以創新。而且學生團隊也相對不成熟。有的學校并沒有相關專業,學生團隊只能完全依靠指導教師的培訓、教學來學習相關知識,在基礎知識、社會經驗都欠缺的情況下參與電視新聞的創作,難免會出現各種弊端。再加上學生流動性大、隨意性大,極大地影響了電視媒體的發展和革新。
現在高校電視媒體所崇尚的“傳者本位論”導致其制作的電視新聞更多地注重管理者和傳播者的主觀意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受者的個體需求。這一點顯著表現在電視新聞內容過于單一,造成了“會議活動多,學生生活少”的尷尬局面。校園電視新聞缺乏對學生課余生活的宣傳報道,導致觀眾越來越少。另外,受電視媒體的局限性影響,新聞用語模式性太強,用八股文式的新聞體去報道校園新聞,受眾接受度逐漸降低。
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形式新、接受度廣、易于傳播、互動性強等優勢讓傳統校園媒體受到強勢沖擊。人們更喜歡動動手指就了解校園活動、師生的課余生活,很少打開電視收看校園新聞。從某個角度來講,這使電視媒體的受眾面縮小。
高校電視媒體應充分調動媒體資源,開展校企合作、多校聯合、強強聯手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各行各業之間的媒體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這樣一來,新聞素材層出不窮,傳播模式也多元化,形式新穎,受眾接受度大幅提高。同時,高校電視媒體還應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參與專業技術的培訓和考核,一方面提升專業素質,另一方面也為高校電視媒體的發展夯實技術基礎。
校園電視媒體要想成功轉型,還要在傳播內容上下狠功夫。首先,要堅持內容原創。西安科技大學校園新聞由校黨委宣傳部管轄,由專任教師指導,學生團隊參與制作。將新媒體帶來的技術沖擊轉化為動力,堅持原創作品,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其次,要堅持創新。電視媒體不同于其他傳統媒體,它集視聽于一體,可以著眼于細節和受眾平日不常看到的幕后,用聲畫模式體現。高校電視媒體應將觸角伸入教職工和學生高度關注的新聞層面上,如考務信息、學生生活、食品安全、后勤保障制度等,并進行采訪和報道。
毋庸置疑,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信息傳播的兩種不同載體,各不相同又相互交融,高校電視媒體應與新媒體融合,形成合力,既保持傳統媒體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又尊崇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娛樂性。科大電視臺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傳播方式,將錄制好的電視新聞用技術手法借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播出,并在“科大TV”的官微賬號下設置留言功能,增強互動性;應設專人管理,處理各方的留言以及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及時反饋,同時建立應急機制,謹防網絡暴力。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講,既是一種新的沖擊,又是一種優勢互補。新媒體發展所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社交軟件給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團隊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應繼續拓展新聞傳播途徑,促使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共同提升媒介傳播的新的輿論環境。
[1]余輝.從“疊加”到“相融”:高校媒體融合路徑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71-74.
[2]張覓.搭建新媒體特色文化平臺,加強高校新聞宣傳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