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晴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
負面新聞傳播從廣義上來說,包括負面新聞的人際傳播和負面新聞的大眾傳播。狹義的負面新聞傳播可視為負面新聞報道,而負面新聞報道的定義是這樣:新聞報道的內容為負面的新聞信息,或者新聞報道的內容是非負面的事實,由于表現不當,產生事與愿違的消極影響。綜合這兩個名詞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即移動新聞媒體傳播內容為負面的新聞報道比例過高,以及移動新聞傳播造成負面影響頻率增高的現象。
結合負面報道的兩個定義,簡明扼要地來說,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的表現主要有這三點:移動新聞傳播過程中負面內容增多;移動新聞傳播引起負面效果增強;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報道傳播速度加快。例如,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議的“羅一笑捐款事件”,可以視為引發負面效果的移動新聞傳播的典型。2016年11月30日上午,一篇題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呈現病毒式傳播的態勢,文中稱深圳本土作家羅爾5歲的女兒羅一笑被查出患有重病,父親沒有選擇公益捐款,而是選擇了“賣文”的方式,如果多轉發一次這篇文章,便會為女兒的治療籌款多增一元錢。短短幾天,羅爾的文章獲得了上億的瀏覽,并且獲得了260萬的捐款,但是在羅爾優越的家庭條件被揭穿后,輿論發生反轉,網友們不僅對他的行為提出指責,更有調查顯示,眾多網友表示不會再參與網絡慈善活動。這一事件從傳者隱瞞實情,到移動客戶端飛速傳播,再到造成負面影響,都是現階段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問題的一個縮影。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聞工作者始終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正面事件、典型人物、社會穩定的新聞報道占據很高的比例,而報道負面事件的新聞數量卻很少,但負面的新聞是客觀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并不是當今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過于嚴重,而是傳統的新聞傳播過于正面化了,使得負面新聞報道數量增加更受關注。
1.媒體和受眾對于負面新聞有濃烈的興趣和深究動機。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人群中有一種分享負面信息的現象,即所謂“負面偏好”。也就是說,人往往會更多地注意負面的信息和事物,并且強化這種體驗。無論是媒體本身還是受眾,都對負面新聞有與生俱來的“負面偏好”,這也激發了他們關于負面新聞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深究動機。
2.媒體的責任意識。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視口碑效應為重要財產,力求打造一個客觀公正、優質迅速的媒體形象。同時,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新聞工作者素養、用戶媒介素養的提升,媒體的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客觀地還原新聞事實,將新近發生的事實傳遞給受眾,要求媒體不能在主觀上規避內容為負面的新聞報道內容。對于災害、案件審判等負面內容的報道也成為衡量一個媒體是否專業、盡責的標準。
3.輿論環境的逐漸寬松。雖然堅持正面報道為主的新聞報道方針沒有變化,但是整個社會對于負面新聞報道的接受能力和寬容度都有很大的提升。一方面,我國和國際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新聞事業也受到西方新聞思想的影響,負面報道逐漸得到了政府和媒體的重視;另一方面,伴隨著年輕一代人的成長,受眾和傳者的思想都更加開放,情色、性這樣一些在傳統媒體報道中很少涉及的話題也可以被正常地討論,并在規章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傳播。
4.移動新聞媒體傳播存在缺陷。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端口爭奪戰可謂空前激烈,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網易新聞這樣實力強大的專業網絡媒體就有數家,而一些專業類的針對財經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的垂直型新媒體更是數量龐大。為了迎合受眾、吸引眼球,提升用戶數量和用戶忠誠度,一些新媒體在報道社會新聞時出現了過多過濫甚至變質變味的傾向。
除去傳播內容上的因素,移動新聞傳播的特點也加速了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現象的發展: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傳播負面新聞,使得這些信息進一步通過用戶的個人社交網絡和人際傳播渠道傳播,擴大了負面新聞傳播的影響范圍。移動新聞媒體用戶互動性強的特點降低了新聞把關門檻,使得許多沒有準確消息來源的、知識水平較低的用戶也成為新聞制造者,而這樣的新聞內容質量不高,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層層審核,移動新聞媒體傳播的內容更易造成負面影響。
規避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的影響,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是很重要的一環,國家、媒體和用戶個人都應為此付出努力。
首先,這一類新聞報道客觀反映了實情,在一定程度上為受眾解開了心中的疑團,并且也能發揮出輿論監督的作用,能夠引起公眾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例如,許多移動媒體近年來十分關注拐賣兒童這一犯罪行為,開啟打拐活動。這些移動媒體的本意是好的,希望能夠促進社會的兒童保護工作,并為家長提個醒。但是對于兒童悲慘遭遇的過多描寫、兒童受虐待的圖片展示,還有過于集中地報道此類事件,就容易使家長對社會環境產生錯誤的判斷,引起他們的恐慌和恐懼,產生負面影響。
針對這類負面新聞報道的影響,移動新聞媒體在負面新聞報道上要注意把握輿論導向。一方面,報道真實的事件,需要記者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地反映事件真相,為受眾描繪真實的社會圖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溝通民情、引導受眾,協助和促進問題的解決,報道方法要得當,要關注受眾的內心感受,及時接受反饋,作出調整。
第一類是報道負面事件的新聞:這一類的負面新聞報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對某些人物或事情有看法、有意見、有要求,總是想千方百計地表達出來。負面新聞把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群眾意見大、社會反響強的不良現象反映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起到讓人民群眾宣泄情感、調節精神、減輕壓力、緩解矛盾、放松身心的作用。媒體在報道負面事件時,很容易誤導受眾判斷,強化新聞審判,甚至出現腐蝕正確價值、擾亂社會秩序、激化社會矛盾的情況。在負面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應該采取傾向性傳播方式,合理設置議題,正確引導公眾輿論。在負面事件發生之后,人們既需要及時得到相關信息和畫面,也希望聽到媒體或專家對事實的分析、思索和預測,希望聽到政府對于這類事件的解釋和定性。那么新聞媒體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就要有所側重,借助事實本身的力量用事實說話,從而使負面新聞報道發揮積極作用。
另一類負面新聞,即缺乏新聞價值、忽視社會責任,為吸引受眾眼球而發布的煽情新聞、獵奇新聞,包含暴力、違法犯罪內容的新聞,這也是移動新聞傳播的一個非常大的缺陷。這類新聞不利于網絡空間治理,容易誘導犯罪、腐蝕正確的價值觀,產生擾亂社會秩序的惡劣影響,特別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他們的身心健康。針對這類新聞,移動新聞媒體要堅守新聞工作規范,不參與惡劣競爭,切實發揮自身的把關作用,并且做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建設文明網絡空間貢獻力量。國家相關的網絡部門也應加強對移動新聞媒體的督促和監管,將傳播自由和公眾利益結合起來,使移動新聞媒體和文明網絡空間相輔相成、和諧共生。
移動新聞傳播負面化現象是移動新聞媒體針對市場需要和受眾心理,爭奪市場、提升媒體綜合競爭力的產物,在為我們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只有國家、媒體和受眾共同努力,才能將這一問題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使它發揮積極作用。
[1]廖志坤.論負面新聞的適度傳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5):131-137.
[2]鄭欣,趙華.存在與荒謬——一項有關社會新聞負面化傾向的實證調查[J].南京社會科學,2006(11):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