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云 崔佳穎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由于地理相近、民族相似、文化相通,中越兩國邊民之間通婚由來已久。以一種后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越南新娘”作為跨界流離的“他者”,在廣西、云南邊境地區大量存在。20世紀以來,越南新娘中,由于一部分人的婚嫁手段從自愿、自發的私人行為發展為有目標、有組織甚至包含暴力等非法手段的公開營利行為,受到我國媒體越來越多的關注。新聞媒體通過語言的加工,有意無意地引導受眾對報道對象進行形象建構,導致對越南新娘的媒介形象建構出現了一些偏差,形成了“他者化”,主要表現在刻板印象、媒介框架、偏見等方面。本文以內容分析的方式探究中國新聞媒體報道中對于越南新娘的“他者”景觀。
“他者”與“自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首先在西方哲學中被提出。英國學者伯頓將新聞報道中的“他者”現象解讀為:他者的再現就是一種差異的辨識過程,通過辨識差異才能書寫“他族”的意義,“他者化”則可以理解為將不同于自己的他族個體或者群體塑造成區別于主流群體的過程。
媒介形象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常與現實脫節,其中主要原因是刻板化。刻板化又叫臉譜化,是一種信息處理和表現手段,將人物(尤其是不熟悉的人物)臉譜化、符號化、概念化,從而在信息處理上更直接便利,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預定的效果。刻板化在每個社會個體的日常認知和交流中都存在,但作為群體,刻板化最大的危害是把不同的人或者人群標簽化,把偏見當作或夸大成事實,加重社會不公平和歧視。
2000年以來,越南新娘向內地擴散,我國媒體對越南新娘的媒介形象建構偏差體現在將越南新娘建構成漂亮便宜、騙婚、唯利是圖等形象,從而在受眾心中形成偏見、刻板印象。
筆者在百度新聞中以“越南新娘+新華網”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共找到新華網從2007年到2018年相關新聞445篇。其中關于評論和人物專訪甚少,多是消息、通訊。筆者整理了這445篇新聞標題,分析后發現,關于越南新娘的正面新聞只有10篇,而負面新聞占有97%以上,其中新聞標題包含“失蹤”的有12篇,包含“逃”的有19篇,包含“買”的共18篇,包含“拐賣”的有4篇,包含“跑”的共17篇,包含“騙婚”的共20篇,包含“團購越南新娘”的共15篇,等等。比如“越南新娘成親3月后出逃 男方家底被掏空”“越南新娘騙婚,誰能保證跑一個賠一個?”等相似的標題。通過對新聞內容的分析,越南新娘的“他者化”形象有以下幾個方面:
約86%的“越南新娘”新聞報道是有關越南女性涉嫌婚姻詐騙的,內容強調越南新娘在拿到數額不菲的彩禮錢或夫家的財物后不辭而別。比如新聞《婚姻詐騙?中國農村頻發越南新娘失蹤事件:人財兩空更窮》中,認為“失蹤”是一種經過精心策劃的群體行為,這強化了越南女性“詐婚”的“事實”。在新聞《深圳男子花七萬娶90后越南新娘 三月后女方反悔》中,記者用了“七萬”“90后”“三月”三個數字,意在說明雖然越南女性年輕、身價不菲,卻短到3個月的時間就忍受不了婚姻生活,是任性、意氣用事和無責任感的。新聞作者有意忽略女方反悔的原因,如她可能遭受了家暴、遭受了歧視等等,這就強化了越南新娘負面的刻板印象。許多新聞報道中關于跨國婚姻中可能存在的感情基礎與夫妻間的相濡以沫均被隱去,如《破解越南新娘“落跑”之謎》中將落跑的原因歸結于中介的人口販賣行為、閃婚方式以及越南新娘“隱形人”的情況,認為越南新娘婚后生活并不快樂不足為奇;而“落跑”一詞的使用,更是凸顯越南女性離家時的落魄與慌張。
在新聞《被越南新娘“拋棄”的老公:掏空家底兒也留不住你》中,越南新娘被認定有高超的演技,利用夫家的善良與愛,索取大量的甚至是借貸而來的錢財與物品,最后集體“失蹤”,給夫家留下一大筆外債與破碎的心。在新聞《四川:越南新娘嫌家窮逃跑 捆綁婆婆致其死亡》中,越南新娘因護照、身份證被婆婆藏匿,人身自由受限制,為了離家出走,采用暴力手段強制捆綁婆婆,在明知婆婆受傷后,沒有積極施救導致其死亡。并且僅因來華后沒有過上自己當初出國設想的好日子,強化了越南新娘的無理、狠心的負面形象。
還有其他方面的負面評價,如狠心賣兒等等。這些負面評價確實存在,但仍舊有不少越南新娘生活在幸福的跨國婚姻之中,媒體卻選擇性地偏向于報道負面新聞。一方面是因為媒體在迎合受眾的關注;另一方面是由于“刻板印象是由大眾媒介帶來的”。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塑造并維護了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眾通過新聞這個“了解世界的窗口”獲知并形成對報道對象的印象,造成其對越南新娘進行更多“他者化”的報道。
新華網的新聞報道中,越南新娘形象“他者化”的原因,首先表現在刻板印象上。刻板印象即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單一和概括性的看法。新聞工作者把自己定位在有別于其他群體的群體,表面上看其沒有參與到事實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實質上卻與報道對象具有存在建構關系,因此,被報道對象的“他者化”會被顯現和強化。
李普曼認為偏見是一種先在的判斷,在人們的意識里存在著一定的固有成見,在了解世界之前,已經對世界的樣子有所刻畫,這些先入為主的認知會對我們認識世界形成偏見。新聞工作者的偏見,會使其以臉譜化的方式報道其他群體對象,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該群體的行為,導致報道不客觀,形成“他者化”報道。就如同媒體在報道越南新娘時帶的都是“騙婚”這類影射。
媒介框架,在新聞報道中具有選擇與凸顯的作用。新聞工作者運用媒介框架挑選事實、“框畫”事實以及重組事實,從而對文本授予特殊的內涵,建立擬態環境,影響受眾的認知,導致受眾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有所偏頗。而媒體以主觀立場選擇新聞并進行報道,這就造成了特定報道對象群體的“他者化”現象。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聞報道不是對越南新娘的真實還原或再現,而是創造出半虛構的事件。而這一虛構中代入了性別意識形態中對越南新娘的固有觀念,使得這一呈現變得易于接受與“合情合理”。同時,新聞報道中對越南新娘的建構處在父權邏輯和話語霸權的支配之下,越南新娘自身對跨國婚姻的看法被湮沒,在不平等的性別支配結構之下,本應該充滿異域浪漫色彩的跨國婚姻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由此,建構理性的新聞報道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新聞工作者應堅決抵制“主我”偏見。媒體不能只站在主觀的角度對他者的形象進行“主我”偏見報道,而應以全面的、客觀的、公正的視角報道事件,包括文化背景介紹、被報道人的看法等。
其次,新聞報道要突破“框架”模式。新聞媒體人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對他國及其人民進行報道時,不要囿于常規新聞框架模式,要促進“自我”與“他者”的相互理解,避免出現新聞報道的“他者化”。
[1]童兵,潘榮海.“他者”的媒介鏡像——試論新聞報道與“他者”制造[J].新聞大學,2012(2):72-79.
[2]連淑錦.臺灣地區主流報紙再現大陸籍女性配偶之形象分析[J].新聞春秋,2015(4):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