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卓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短視頻在中國的首個發展高潮始于2013年前后,國內三家短視頻媒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者分別是秒拍、微視和美拍。短視頻媒體都以龐大的社交平臺作為發展基礎,并依此劃分出目標用戶群。在功能和特點上,三個短視頻應用總體上還是遵循依托平臺的定位和模式,更像是平臺在視頻方面的業務延伸和拓展,但也正是這三個應用把原本依靠視頻網站的短視頻慢慢轉向了用專業軟件或APP進行制作傳播的方向上,讓短視頻有了獨立發展、自成一派的空間。
“梨視頻”在2016年11月正式上線,最初的定位是新聞資訊平臺,主打資訊閱讀的短視頻產品,視頻長度維持在30秒到3分鐘之間。“梨視頻”創始人,原澎湃新聞CEO邱兵認為目前的短視頻行業缺乏強有力的內容生產商,過度地依賴計算機對信息內容的自動抓取會降低內容品質與用戶體驗,因此“梨視頻”形成了先購買視頻版權,再對視頻進行重新制作標題、附加說明簡介等精加工的模式。此外,為了擴大新聞素材的來源,“梨視頻”建立了自己的拍客系統,這個系統遍及國內各個區域以及國外520座城市,成為“梨視頻”進行拍攝和創作的骨架,是內容生產的主要供給者。
簡·梵·迪克認為,媒介發展史上出現的幾次傳播革命,都可以被分為傳播的結構革命與技術革命,在結構革命中,“時空關系會發生根本變化,媒介可以成為一種依附于固定空間的傳播,也可以促成不同地點間的傳播”。簡而言之,媒介“既可以固定于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把不同的時間連接起來”。短視頻雖然脫胎于長視頻,在技術上并沒有革命性的顛覆或進步,但在信息傳播領域,它又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受眾與信息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一方面,短視頻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時新的信息迅速傳遞給受眾;另一方面,收看短視頻的環境與條件更自由,更隨意,被受眾注意并觀看的可能性更高。在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還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支持實現分眾化、精準化傳遞與播放。對于傳播新聞信息來說,短視頻既增加了新聞“抵達”受眾的可能,也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是現代化傳播結合互聯網發展的一種新興衍生產品。
由于素材來源的多樣性,短視頻對于非原創的視頻素材,在內容、形式上通過全新的剪輯、編輯、加工體現新意,與傳統的新聞視頻有鮮明的區別。一則“梨視頻”除去動態畫面、背景聲音等常規視頻元素,還包含流行話語、二次元腦洞、專業解說詞等。這些元素全部圍繞事件核心展開,在播放過程中,既可以起到表達觀點、傳遞情感的作用,也使得信息呈現方式更加多樣,融合信息傳遞與評論功能。短視頻既不像電視新聞節目那般嚴肅,也區別于單純的文字和圖片帶來的冷漠感,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表現方式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過去死板單一的畫面和文字上,同時又借助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增強受眾與新聞視頻的互動,帶給受眾更多維的體驗。
“梨視頻”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和積蓄影響力,這一方面是由于社交媒體平臺掌握著龐大的用戶群體,并且自身也帶有信息傳播屬性,與短視頻媒體在傳播需求上有共通的契合點,對于新興的“梨視頻”來說,是通往受眾市場的理想渠道,另一方面,社交平臺強烈的社交屬性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短視頻的信息傳播效果,造成了所謂的新聞信息社交化。
目前,“梨視頻”的微博賬號擁有300多萬的粉絲,平均每條包含短視頻的微博能產生數百甚至上千的轉發和評論,絕大多數的評論都是圍繞新聞事件展開,網友在表達意見的基礎上會引起二次轉發,原始的短視頻會在網民的進一步討論中裹挾各方意見,形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視頻新聞傳播的過程從以往單一的“傳者—受眾”,變成了“傳者—受眾—受眾”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更多輿論意見的加入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伴隨著輿論影響力的增長而擴大,同時也給予了受眾更多參與傳播過程的機會,他們的留言或者評論都會豐富、強化或者轉變信息最初傳遞的意義,從事實信息到輿論信息,信息內涵更加寬泛。與此同時,短視頻依靠受眾的大量討論和轉發,以更豐富的內涵在社交平臺上迅速發酵,強化大眾的感知與認知,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提高關注度。
抓住傳播方式變革的機遇,用技術孵化完整的經營模式,我們就能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可以預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多的資本將會投入短視頻領域中,AR、VR技術乃至直播業的興起,也給短視頻創造了發展契機。當然,傳播渠道單一、新聞資質問題的考驗,也是短視頻當前面臨的難題。
[1]張翔.如何抓住短視頻的風口[J].新聞與寫作,2017(1):83-84.
[2]盛毅韜.短視頻分享應用與新聞傳播方式的創新[J].新聞世界,2014(0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