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巴音郭楞日報社,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從誕生到發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極大地豐富了信息傳播渠道,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從以前人們看報紙、看電視新聞、聽廣播新聞到現在人手一部手機,人們可隨時隨地傳播和接收信息。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打破并重構了媒體傳播格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傳統媒體紛紛搶灘互聯網,競相上網創辦電子版、數字報、微信公眾平臺。對于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這次新媒體浪潮洗牌的結果是:曾經抱著“鐵飯碗”的記者們,內心經歷了一場顛覆,從而主動或者被動地開始轉型。這種轉型不單單是行業上的轉變,也是自身綜合素質的極大提升。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在這種大背景下,處于新聞傳播前沿的記者,也必然面臨著自身的轉型問題。不僅要從工作方式上轉變,還要順應時代,創新思維方式,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在新媒體時代求得生存與發展。
近幾年,許多傳統紙媒相繼停刊,在全國各地,微信公眾平臺、APP等各類新媒體的人氣、粉絲指數排行成了新的行業風向標。記者獲取新聞的方式從以前的新聞熱線開始變成各個微信群、QQ群,記者報道的新聞信息也大多是新媒體上的內容。在洶涌而來的新媒體的沖擊下,沒有哪個記者能夠“躲進小樓成一統”,固守傳統的寫稿方式,也沒有哪個記者能不受新媒體的影響,每個人都在改變自己的工作節奏與方法,來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過去,每個記者都有充足的寫稿時間,有固定的發稿節奏,甚至還有打磨稿子的時間;而現在,讀者能夠通過手機讀到前一分鐘剛剛發生的新聞事件,如果一則新聞不具備時效性,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時效性對新聞來說至關重要,這就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必須在新聞報道上搶速度。
隨著4G網絡的大規模應用,用戶上網更加便捷,新的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傳統紙媒也在以新技術引領媒體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同時,根據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各個媒體也在加強內容建設,創新采編流程,以贏得更好的發展。
在這種追求速度的背景下,近兩年來,筆者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慢慢習慣了用手機錄音、用辨識軟件識別文字、用手機攝影、用手機撰寫稿件,并和電臺記者相互配合,一個整理錄音,一個編輯文字,大大提高了采寫新聞的速度。往往在采訪的過程中內容就已經寫好,采訪結束,稿件已經基本成型,略加整理就可發回后方,使我們的網站、微信公眾號能在第一時間推送新聞。看到稿子被搶先發布,內心充滿了自豪感。
新媒體時代,采編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快”仍然是根本追求。當然,“快”是建立在“質”的基礎之上的。既要追求速度又要追求質量,雖然對于記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質”主要考驗的是記者的文字功底和思維廣度,這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記者素質的高低,能通過一場場新聞報道體現出來。同時,記者隊伍也越來越年輕化,新時代要求記者必須具備當場采寫并快速回傳、發布新聞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能熟練地掌握新的工具、新的設備,往往能夠搶占先機。
“無冕之王”是社會給予記者的稱號,這緣于過去記者掌握的新聞話語權。而當今時代,這種話語權已不是記者這個角色所獨有的了。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信群、QQ群、釘釘等都成為自媒體陣地,傳播速度比傳統媒體快得多。公民記者時代的來臨使記者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是新時代對記者的考驗,也是記者提升自身素質的一個機會。每一個記者都要培養自己的能力,既要掌握一手素材,又要搜索、分析,還要把握新時代的特點,把讀者最想知道的真相用文字表達出來,有事實又要有觀點,有正能量還要有獨特的視角,有客觀的表述還要符合當前的形勢。
以往,記者常常局限于自己的知識面和工作方式,很難采訪有價值的信息,也很難挖掘到事件的真相。而現在,記者獲取新聞源的方式和知悉受眾觀點的方式豐富多樣,能夠發布更多有價值的新聞。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記者不僅要與大眾打成一片,還要學會分析大數據,實行“全樣本拼像”和“實時反饋活系統”,從而獲得空前的“超能力”。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記者就可以通過路人拍下的視頻或者微信發出的信息,甚至可以通過相關部門調取監控錄像,從而在事后還原事件的真相。通過這樣的“全樣本拼像”,記者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和眾多讀者一起洞悉真相。摒棄傳統采訪中依賴文字、感性表達的習慣,善于將各方面的信息數據為己所用,是新媒體時代記者的基本功。
隨著科技的發達,新設備層出不窮,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這一方面要求記者力求把自己打造成復合型人才,熟練處理文本、圖片、圖表、音頻和視頻等材料的各種軟件,特別是要學會使用互聯網這個大型信息資料庫,通過互聯網獲取新聞線索、查找相關資料、核對新聞事實;另一方面,還要保持較高的職業敏感度,有敏銳的嗅覺,并廣泛發掘信息源,通過各種渠道,把自己變成一個大容量的信息收集器;不斷拓寬涉獵廣度,增強反應能力。同時,要能夠快速判斷出有價值的新聞點,只有這樣,記者才有可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成為“新聞專家”。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海量,受眾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知曉新聞事件本身,更要知道事件背后的相關信息。
若僅憑“數據拼像”,只能停留在事件表象就事論事,難免令讀者感到乏味。所以,記者還要精通各種大數據分析工具,學會用數據和圖表說話,作出有見地的分析,對受眾起到引導作用,從事件的記錄者轉變為事件的分析者。
網絡社會,獨家新聞越來越難見,媒體的競爭越發激烈,不僅是題材是競爭,更是新聞解讀的競爭,通過對事實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梳理和解讀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從中引出切中事實本質的、具有舉一反三作用的認識規律,以更好地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需求。
這就要求記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要有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積累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平,擁有專業的分析能力,從而發現新聞事實背后的真相,深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及時發布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和解釋性報道。
記者既要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圖,還要充分了解下情,積極貼近生活,了解實際、了解群眾,分析群眾最關心、最感興趣,與其利益相關,同時能夠反映群眾要求、呼聲的問題,為他們釋疑解惑。
這就要求記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在五個“Why”中探詢事件的真相,善于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不管新媒體如何發展,新聞的一個主旨是不變的,那就是顧全大局,傳播正能量。記者作為新聞的第一生產車間,必須站位高遠,顧全大局,以傳播社會正能量為職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始終站在正確的立場引導輿論。
2018年兩會期間,巴州黨委宣傳部聯合所有媒體,包括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站、新媒體記者分工合作,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還避免了干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被采訪對象,實現了資源共享,成為一種成功的融合模式,而且也顧全了大局,保證了新聞的嚴謹性和多樣性。
記者在采訪時,要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要考慮大多數人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新聞信息,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此外,還要從一個地區的實際出發,針對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抓住時代最鮮明的特征,深入群眾中去采訪,不遮掩、不回避,及時傳遞新聞真相,為受眾答疑解惑,不給網絡謠言滋生的機會。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新聞記者要在“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就得改變自己,適應新戰場。
[1]向湘龍,陳燕.全媒體上陣全時段傳播打造抗洪救災報道新格局——以湖南懷化日報社創新抗洪救災報道為例[J].中國記者,2017(8):42-44.
[2]吳飛,孔祥雯.反思新聞專業主義[J].新聞記者,2017(1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