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山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0)
“女性主義”源自西方的女權運動,核心是要在法律以及政治方面實現男女平等,追求婦女權利。西方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同時也伴隨著女權運動,啟蒙運動解放了女性的思想,女性在反封建、反殖民的過程中也在追求男女之間的自由和平等。19世紀女權運動逐漸演變成女權主義,主要在政治選舉投票、就業、同工同酬等方面進行斗爭。二戰以后,女性主義取代了女權主義,在批駁男性霸權的同時也有一些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涉及領域更加多元,更注重兩性的和諧。
社會性別理論是女性主義的核心理論。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一書中寫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1]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并不是由于生理上的差異決定的,更多的是基于社會因素。社會性別在人成長的過程、人的社會化中逐漸形成。社會性別規范了人的行為,決定了人的社會角色和行為特征。[2]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內女性主義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文化研究的興起,女性主義與媒介批評相互結合,人們開始注意媒介中對女性的歧視或者貶損。性別歧視是一種性別成員對另外一種性別成員的不平等對待,主要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但是同時也存在女性對男性或者女性自身的相互歧視。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媒介環境日益復雜化,各類新平臺競相出現,這些對男女平等帶來了新的挑戰。2016年有關婦女兒童的相關網絡輿情中性別盲視和性別刻板印象問題依然突出;網絡多平臺格局中的娛樂化傳播機制持續遮蔽性別權力結構議題,性別“反話語”表達呈現下降趨勢。[3]
很多女性主義者曾認為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交流空間,可以促進男女平等,改變女性在大眾傳媒中的劣勢地位,但是事實上現實社會當中對女性的一些刻板印象仍然延續到了互聯網上,與女性相關的議題仍然是家庭、美容、時尚類。網絡由于缺乏監管,物化女性的現象在網絡新媒體中更加突出。
李普曼在《輿論學》中提出了“刻板印象”一詞,用來解釋人們對世界的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偏見,指那些不正確、非理性的固執看法,后引入到社會學當中,指人們某個社會群體過分簡單化的、滯后于現實變化的以及概括性的、固定的看法。
女性總體形象的固化。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對于“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的觀念”,有61.6%的男性和54.8%的女性認同,與2000年的數據相比,男女的認同比例分別提高了7.7和4.4個百分點。[4]賢妻良母、柔弱隱忍、順從享樂這些關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在互聯網媒體中依然存在。2017年11月30日,新浪用戶“梨視頻”發布一條關于遼寧撫順女德班的微博,出現了“女人就應該在最底層”“女子點外賣就是不守婦道”等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的言論,但部分網友對丁璇以及女德講座中的內容很認同。
其次是對女性能力的質疑,認為女性并不能夠掌握某些技能。近幾年在網絡新聞中頻頻出現“女司機”的相關新聞,“女司機”已經是駕駛技術差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在交通事故中,男司機的比例明顯高于女司機。早在2007年就有數據顯示,北京男女司機比例是7∶3,但女司機肇事死亡人數是男司機的1/50。[5]男司機在行駛中也有脾氣大、路怒、急躁等問題,但由于網絡媒體中對女司機的片面報道,讓個別女司機的行為變成整個女性司機群體的行為,讓公眾對女司機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認為女性不具備駕駛機動車的能力。這都會加劇社會對于女性的偏見、歧視,損害女性的合法權益。
除此之外,新聞事件報道總是采用以女性為受害者框架或者女性非理性框架。作為被描述為受害者的概率,女性是男性的2倍。①2016年,媒體報道了多起大學生小額信貸事件,媒體在報道小額貸款的亂象時進行了議程設置,隱藏了男性借貸者,將“女大學生”與“裸照”結合在一起。很多文章中多次出現了“裸體”“性服務”以及“長得好看可以借得多”等信息,為受眾塑造了愛慕虛榮、出賣肉體的女性角色。
我國的女性類網站最早出現在1998年前后,瑞麗女性網、太平洋女性網相繼問世。這些女性網站的目的都是為了方便女性追求更美好、高質量的生活,但是關于女性的議題都比較邊緣化。
筆者選取了新浪女性頻道和網易女人頻道主頁的20條文章,這些文章都是關于時尚娛樂、美容美體、情感家庭或者廣告等內容,其中情感家庭類的話題在兩個網站中占比最高。網易女人頻道中,情感的話題主要圍繞著女性如何獲得男性的青睞,如《真的存在“一見鐘情”嗎?幼稚!》《比凱特王妃會穿的女人搞定了全球最性感王子》《闞清子:這樣生氣的女人,男人才會越來越愛》。不論是普通女性還是女明星、王妃,都需要美麗的外貌、和善的脾氣才能得到男性的喜愛。這些網站所展示的內容不斷地在教女性如何做一個完美的妻子、優秀的母親、可愛的情人,除了打扮和感情,女性不用再關心其他問題。從社交媒體來看,新浪微博的熱搜男榜中體育、娛樂、游戲占比最高,女榜中情感星座、娛樂、美食占比最高。兩榜相比較后,體育、IT經濟類、政治歷史類只在男榜中出現,而情感星座、美體美容、美食只在女榜中出現。
網站和社交媒體所顯示出來的問題基本相同,女性的欄目中很少涉及政治、經濟等領域。這些都是基于父權社會的需要,女性的主要社會關系還是家庭關系,女性囿于家庭、婚姻之中,而男性是家庭主導者,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的諸多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男性的認可。另外,這些女性網站中出現的都是溫柔美麗、生活優越的女性,將普通的、在基層的勞動女性刨除在外,忽略了她們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并沒有展現女性的整體風貌,“女性”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能力被淹沒,女性角色變得更加邊緣化和空洞化。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網絡監管方面的缺失,網絡將女性身體商品化,消費女性、物化女性的情況很普遍。很多的網頁或者廣告中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美女圖片,有的還帶有色情信息。
首先是過度渲染女性的外貌,突出女性的觀賞性。每年兩會期間,“美女翻譯”都會成為熱門話題,“冷艷高貴”“美貌與智慧并存”“端莊美麗”等詞成為女翻譯的限定詞。張璐等女性翻譯是依靠自身過硬的專業能力成為重要會議的翻譯人員,并不是依靠衣著打扮或者外貌。類似于這種報道還是以男性為中心,更強調女性的觀賞價值,是對女性的物化,女性的外表成為中心,而自身的價值被忽視。
其次是將女性看成商品,物化女性。2017年5月,騰訊視頻發布了奧迪二手車的一則廣告《奧迪二手車之整容篇》,婚禮中,婆婆粗暴地檢查新娘的身體,捏鼻子、揪耳朵、翻開嘴唇看牙齒、檢查胸部,畫外音為:“官方認證才放心。”廣告中婆婆將二手車隱藏質量問題比喻成女性整容,二手車隱藏質量問題是違反相關規定的,但女性整容是自身追求美的權利,并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無獨有偶,寶馬二手車也發布了一則類似的廣告,將二手車比喻成女性,第一個使用車和女性的初夜聯系在一起,女性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件“物品”,可以被售賣,也可以被使用,女性的價值就是滿足男性的需求。
除此之外,網絡新媒體在商業運作中很容易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將女性當成被消費被娛樂的對象,缺少人文關懷。女性被侵害的事件發生后,一些媒體發布的信息中會帶有暗示性的、獵奇性的信息。中華網轉發環球網關于中國姐妹日本遇害的新聞時修改了新聞標題——《在日遇害中國姐妹死因公布:姐姐幾近全裸 疑遭虐待》,“姐姐幾近全裸,疑遭虐待”是一種推測,并不是中國姐妹死亡的原因,但是相比于“被勒死窒息而亡,疑遭虐待毆打”,“全裸”“虐待”顯然更容易吸引眼球,提高點擊率。
從歷史上來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后,女性的地位逐漸降低。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變遷中,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中國的儒家學說中的“三綱五常”等一系列要求在朝代的更迭中不斷強化,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穩固,話語權也都掌握在了男性手中。在政治領域,幾乎由男性壟斷,女性參政總扮演著“紅顏禍水”的角色,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北宋君臣總結唐朝滅亡時歸責于女皇帝武則天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在生活中,女性依附于男性,缺乏獨立的人格。女孩子從小被要求要有“女孩子的樣子”,要乖巧、溫順、規矩,男孩子則被要求不能哭泣,要勇敢、堅強。成年后,與女性相關的是婚姻、家庭,而和男性相關的是事業、成就。朱迪斯·巴特勒認為歷來社會性別都是基于生理性別而建構的,兩者有一致性和建構性,宣稱性與性別是述行性的。[2]也就是說,在宣稱身體的同時社會性別也在被建構,我們在認為女性應當怎么做的時候本身就帶有對女性的塑造作用,女性的形象也就這樣被固化下來了。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是不同的。在早期社會,男性承擔了狩獵任務,而女性承擔了孕育后代的任務。這些差別導致了男女在社會分工上的一些差別,從而衍生出了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吧鐣詣e”最早在美國提出,主要是對由于社會文化形成對男女差異的理解。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相互矛盾卻又不可分割。
性別歧視問題就在于,社會性別培養的過程中刻意強化了男性角色,而忽視了女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總是說“男生擅長理科,女生擅長文科”“女生學習是靠蠻力,男生只要認真起來女生就趕不上了”等等,這些言論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女生:“你應該學個容易的,你不如男生?!遍L期處于這種環境中,女性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一旦女性有所貢獻,也會認為這是個例而抹殺女性的勞動能力。
首先,在男女平等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活躍杰出人物的引領。中國的婦女解放和中國革命的解放是結合在一起的,女性更多的是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關于自身的權利、建設與發展的思考并不是很多。西方的女性主義傳入中國以后進行了一定的改良,起到了啟發作用。但是總體來看,關于現代女性解放、女性主義的傳播集中在教育水平較高的女性身上,少數民族女性、偏遠地區女性、農村婦女都很少涉及。
其次,中國女性很多處于集體無意識中。女性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對于網絡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呈現集體無意識狀態。英國史學家約翰·伯格提出了“女人被看”的觀點,女性在被男性“看”的同時,女性與女性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女性會用男性的眼光去看待女性,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就成了一個對象。微博上出現很多“網紅臉”,大眼睛、高鼻梁以及豐滿的胸部,由于女性意識普遍缺席,很多人對此趨之若鶩,這些都是女性潛意識迎合了男性的審美。
從網絡新媒體來看,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性別歧視。首先,女性媒體從業者少于男性,媒體更多的話語權掌握在男性手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以男權為中心,在進行議程設置的時候會無意識地迎合男性的審美和價值觀。
其次,網絡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娛樂化網絡語言,如果語言中含有性別歧視,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又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些偏見?!?*婊”類的詞是對女性的侮辱,帶有物化女性的意味,但是在社交媒體中,這種詞隨處可見。
再次,網絡媒體的逐利性更強,很容易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出現物化女性的現象,發布一些帶有歧視性的文字、圖片,或者過度娛樂化的內容,以此來迎合受眾,提高點擊率。但是網絡媒體在盈利的同時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媒體自身具有協調社會關系、教育和傳承文化的功能,應該加強把關,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應該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利益的統一,傳播正確的性別觀念。媒體從業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業務能力,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注意不要使用帶有偏見的用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相對平等的平臺,人們能夠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的態度、觀點,女性的話語權得到了提高;但另一方面,網絡在傳播“男女平等”觀念的同時,也傳播了很多帶有歧視性的信息。由于受到男權文化的影響,很多女性出現了“集體無意識”,受到了歧視而不自知。中國的婦女解放任務任重而道遠,破除傳統思想禁錮、平衡生理差異、促進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成為促進男女平等的關鍵。
注釋:①2005全球媒介監測項目報告數據均來自傳播研究網。
[1]西蒙娜·德·波伏娃(法).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309.
[2]劉利群.社會性別視野下的媒介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1-12.
[3]南儲鑫.網絡多平臺格局下婦女兒童輿情的多樣態呈現——2016年度婦女兒童熱點輿情觀察與分析[N].中國婦女報,2017-01-24(B01).
[4]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全國主要數據報告[R].2011-10-21.
[5]女司機,天生的“馬路殺手”?[DB/OL].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707.html,2014-02-17.
[6]劉利群.我國媒介與女性發展現狀觀察及推進路徑——2013~2014年媒介與女性發展報告[N].中國婦女報,2015-12-22(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