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遜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重慶 永川 402160)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對決定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綜合分析后,對自己一生中的事業發展進行的戰略規劃。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在新概念、新技術不斷涌現,行業變革不斷加速的今天,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具備正確的職業定位、合理的職業規劃、良好的心理素質,而這些能力需要通過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來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探索自己的興趣、個性、優勢、職業趨向,鍛煉并提高情緒管理及心理適應能力,讓學生在心理上和能力上都達到職業的需求,從而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在我國,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雖開設有相關課程,但無論在政策、經費、師資等各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通常只是在畢業班設置一門公共基礎課,教師是兼職,沒有具體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缺乏工作熱情,學生沒有學分壓力,學習沒有積極性[]。從而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用的作用。
我國大學生由于中學時期沒有接受過職業規劃相關指導,在進入大學后,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事業一帆風順,沒有意識到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制定發展規劃,加強相關能力培養等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接受相關職業規劃指導時沒有學習積極性,應付了事。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儲備,同時還需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由思想政治課教師或負責學生工作的行政人員或輔導員兼任,他們在專業知識、指導技巧、信息資源等方面與課程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目前,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已開設有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但大多院校缺乏系統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貫徹整個大學期間,在理論課程之外,沒有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專業的指導、信息咨詢、評測機制等,學生無法及時試錯、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高職院校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大學期間是學生通過參加學生活動、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等方式,探索自身的能力、特長、職業傾向等,從而使職業偏好逐步具體化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來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加強職業素養的培養,合理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學校應將學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目標,制定政策支持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經費支持上、教師選派上等全方位給予有力的支持,加大宣傳及指導力度,重視并加強相關各項活動的開展,在大學教育的始終貫穿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與培養。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它應是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的、體系化的課程,包括職業素養的教育、情緒管理、軟能力的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多個階段的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我們應該分階段開設相應課程,逐步培養學生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并提供一些選修課程,有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職業技能。此外,還需加強校地、校企深入合作,在傳統校企合作將企業課程置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備企業專業技能需求的人才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企業的文化、管理理念、人事管理等內容引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中,讓學生更多接觸到真實的職場、了解真實的企業運行機制,有助于其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最合適自己、最優的職業選擇。
師資匱乏是困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職院校應該設置專門崗位,厘清教師職業發展途徑,吸納心理學、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專業教師加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隊伍,并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幫助教師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提升專業素質和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校地、校企合作,進行師資互派,一方面讓企業的專家、骨干走進教室,轉遞最新的市場信息及發展趨勢,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答疑解惑,一方面讓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熟悉企業運轉模式、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將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服務。
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指導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是貫穿大學生進入校園到走入職業生涯的整個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應設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設置專門的場地、硬件設施及專業人員,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服務,還可以舉辦一些沙龍、講座、論壇等活動,邀請業界精英、職業規劃專家、企業高管等人士為學生講授職場心得、交流職場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找準職業定位,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內容,高職院校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好的工作,更重要的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