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揚
(重慶工商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0067)
優酷自頻道于2016年成立文化頻道,以此為根基開發了眾多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類網絡自制節目。“看理想”系列起源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旗下的文化品牌“理想國”,它在2015年推出了一個“影像出版計劃”。當年6月,其在優酷和土豆雙平臺正式上線播出。土豆總裁楊偉東表示:“企業關注的并不是節目的流量,節目本身的內容與質量更加重要。”起初,“看理想”只有三檔視頻節目,即《一千零一夜》《局部》《聽說》,接著推出了竇文濤的《圓桌派》、楊照的《呼吸》、木心美術館紀錄片《號外》。“看理想”總策劃人梁文道認為“看理想”的核心理念是將有意義的知識與觀念公之于眾,用文學與藝術、關懷時代的心智生活與公共價值,即為做有價值的內容傳播。
梅爾文·德弗勒認為,大眾傳播內容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低級趣味內容,二是無爭議內容,三是高級趣味內容。而媒介批評家認為“高級趣味內容”是指能夠起到提到道德、教育和某種鼓舞作用,得到廣泛的傳播但不一定能夠擁有廣大受眾的媒介內容。“看理想”作為一種傳播高級媒介內容的節目形式,力求將人們的消費視域從綜藝真人秀節目帶給我們的“狂歡景觀”拉回到傳統文化,追尋精神價值消費的“文化景觀”。筆者認為,“看理想”系列節目主要從文本策略、視聽語言層面入手進行有價值的內容生產。
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認為:“一本書就是歷史,它的一切都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的時間里——從它的寫作過程到它線性的陳述,再到通篇運用自如的過去的時態。古往今來,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媒介能如書一樣讓我們感受到過去是如此有用。”“看理想”系列節目之《一千零一夜》正是通過以講讀書本為節目形式,以對古今中外傳世名著的解讀作為傳播內容,這種文化生產邏輯正是“看理想”團隊與泛娛樂化時代抗衡的資本,其開拓出了一片文化的凈土。以工業社會的發展為背景,經過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為大眾所接受與消費的一種文化被稱為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傳統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將大眾審美作為創作基點,滿足大眾群體的消費而創作,是一種大眾文化的體現。而“看理想”系列節目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大眾,而是試圖構建一種小眾的文化框架。格伯納曾提出:“電視是作為一種文化武器,其內容可以構建受眾的世界觀。”而受眾世界觀不只有傳統的電視可以構建,在互聯網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使網絡視頻節目同樣對受眾文化觀、世界觀的構建產生重要作用。“看理想”團隊正是通過這種小眾文化的輸出,達到使受眾形成自身文化框架的目的。
優酷自媒體頻道打造的“看理想”系列品牌節目截至目前,頻道訂閱數量已超10萬,單期點擊量超過100萬,微博閱讀量超11170萬次,首播第一年播放總量達到2.8億次。“看理想”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不僅基于內容的精良制作與文化意義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對垂直內容商業的打造。尤其是在媒體融合時代,“看理想”系列節目不只是滿足于節目播出的需要,而是積極地注入互聯網思維,注重節目品牌化建設,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跨媒介傳播互動,努力將傳統的電視受眾轉變成為新型的網絡用戶。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17年6月已達到7.51億。在如此龐大體量的網民數量面前,如何依據節目的特點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是值得所有網站平臺思考的。優酷土豆總裁楊偉東表示,做“看理想”系列的初衷就是想在7億用戶里尋找這些文藝青年。因此,“看理想”團隊將自己的節目受眾群體定位為“高收入、高學歷、高消費”的三高“精英群體”,實施“小眾傳播”的傳播策略。與大眾傳播背道而馳的“小眾傳播”,雖然傳播范圍不及大眾傳播,但其用戶黏性強,同時“三高人群”擁有強大的購買能力,也為節目的收益做好了保障。為增強“三高”群體用戶黏性,“看理想”團隊開設了許多線下活動,如舉辦文化沙龍活動;去烏鎮木心美術館參觀;邀請知名學者與觀眾一起探討交流等線下活動等。
[1]戈夫曼(加).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周怡,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3-28.
[2]費斯克(美).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