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欣 趙小川
(武清區新聞中心,天津 301700)
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播出,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形象包括其魅力和性格等,作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主持人定期定時與觀眾相約,主持人的知名度和觀眾對主持人的辨識度不斷提升,所以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對電視節目來說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電視節目的可視度和關注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對電視節目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第一,電視節目主持人定義。《廣播電視辭典》中將電視節目主持人定義為“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以個體行為出現,代表群體觀念,以有聲語言為主干或主線駕馭節目進程,直接面對受眾,平等地進行傳播的人”。[1]其在廣播電視大眾傳播特定情境中,處于中心位置和主導地位,承擔著電視節目大眾傳播任務的表達或有效交流表述,需要具備專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駕馭整個節目、把握節目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定義。從狹義來說,從其自身出發,包括電視節目主持人內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內在形象指氣質修養、專業素養、道德水準等,外在形象指相貌、體態、穿著打扮、音色、語態、表情、肢體語言等。從廣義來說,不僅包含電視節目主持人自身的形象,還代表了節目、媒體、傳播、運營、社會等定位和形象。
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不僅會影響傳播效果,還會反作用于其本身。一方面,受眾被動地接受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形象;另一方面,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也會根據受眾反饋而適度調整,進而形成雙向塑造、雙向傳播的作用。
受眾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的接受程度,對于電視節目至關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形象傳播不是盲目的,是需要符合受眾的審美和心理需求以及媒體和節目定位的。
從受眾的角度對主持人形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不同的受眾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有不同的影響。首先,可以簡單地分為實際受眾和潛在受眾。實際受眾是已經接受電視節目傳播的受眾群,即電視節目主持人最主要的受眾群體和主要的傳播對象,同時也是主動收看電視節目的受眾群。他們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和參與性、穩定性較高,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有一定的要求。其次是潛在受眾,這類受眾具有隨機性,非自覺收看電視節目,是不穩定的收視群體。對于這類受眾,初期以觀察為主,后期也可能認同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形象或電視節目內容形式,出現情感交流等因素,而轉化為實際受眾。
受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眾期待,受眾一旦有了期待,就說明對電視節目有了需求和參與欲望。受眾心理是指“受眾對電視節目的社會心理和審美心理的預求狀態”,[2]反映在主持人身上,就對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和傳播行為有著要求和期待。但實際上,根據不同類別受眾的不同層次要求,受眾對主持人形象的要求眾口難調。在一段時間的磨合和交流后,受眾通過和主持人的交流,對主持人的接受程度會不斷提升,主持人形象更加鮮活,受眾的要求和期待也會隨之改變。
電視節目主持人外化傳播形象塑造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語言表達、體態表達和空間距離設置等。外部形象塑造形式多元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語言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塑造外化傳播形象最主要的手段。主持人在現場和場外交流,主要依靠話筒和鏡頭,所以輸出節目信息和內容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語言表達。但是,僅僅依靠語言表達,難免會先顯得信息傳遞手段過于單一。受眾直接關注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一些非語言符號也往往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如主持人的發型、服裝、使用的道具、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對于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說,自己的形象不僅代表著自身的客觀形象,也展示了個性特征和精神風貌,是對語言表達的有效補充,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辨識度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電視節目不僅要完成外化傳播,還要進行內化傳播。信息傳遞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所以電視節目主持人內化傳播形象塑造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要在傾聽中接收大量信息,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挖掘更多有效信息,這就需要電視節目主持人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底蘊,全方位接收傳播信息并融會貫通,把控節目進程和節奏。比如,訪談節目中的嘉賓與主持人對答環節,不僅要聽懂嘉賓,更要真正融入對話之中,這需要前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以保證在節目錄制中從容應對,出色發揮。特別是在直播節目中,還需要主持人擁有豐富的臨場應變經驗,這更是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內化傳播形象的考驗。
[1]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212.
[2]石長順.電視傳播學[M].湖北: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