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彤
(貴州廣播電視臺,貴州 貴陽 550000)
自媒體是基于新媒體技術發展而來的,有利于網民充分參與到信息傳播中來,以實現自我傳播。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傳輸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利于傳統媒體的發展。對此,傳統媒體應適應外部的競爭環境,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重新定位發展目標,及時進行重構轉型,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自媒體突破了傳統傳播模式的限制,開始向個人傳播的方向發展,可向社會傳遞規范性或非規范性的信息。同時,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流程,充當記者傳遞新聞信息,并與受眾互動,改變了傳媒形態。因此,自媒體具備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傳播平民化。自媒體時代改變了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壟斷信息傳播的局面,普通大眾也可參與信息傳播。絕大多數自媒體信息傳播者都是普通大眾,所傳播的信息來源于他們的日常生活,更易引起社會的關注,實現情感共鳴。二是風格個性化。由于自媒體信息傳播門檻較低,信息傳播主體數量比較多,很多傳播者的言論未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對此,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自媒體傳播者需要創新信息傳播風格,通過諷刺、幽默、直接的方式來闡明自身的觀點。既為傳播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又可以引起他人的關注,以獲得成就感、滿足感。三是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創新是發展的驅動力,自媒體信息傳播也是如此,需要傳播者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將消息內容盡可能簡短、完整地表達出來。以papi醬為例,她制作的每個視頻時長都控制在5分鐘左右,能將節目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既符合受眾的生理、心理特征,又可以直觀地展現節目的內容、主旨、意義,引起受眾的心理互動、情感互動,更易于讓受眾接受。[1]
雖然自媒體發展速度較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發展受到了影響。例如,自媒體的受眾比較多,消息傳播呈現明顯的碎片化趨勢,給平臺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無法控制負面消息、言論,對大眾的思想意識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共享性特點,當出現比較“火”的言論、思想時,很多傳播者會盲目地分享、轉發,導致自媒體市場比較混亂,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另外,資金短缺是限制自媒體平臺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缺少資金、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難以保障信息生產質量,對自媒體的變現、發展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消息的生產者、傳播者,且每個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等存在明顯的差異,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而傳統媒體進行信息傳播時,有較強的框架限制,并有嚴格的內容限定標準。自媒體在傳播消息時則不受這些規則的限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沖擊。
自媒體時代模糊了傳播主體的界限,人人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記錄新聞消息并及時上傳到網絡平臺,保障了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在傳播信息時有固定的制播流程。以新聞節目為例,需要進行選題確定、編制采訪計劃、采訪拍攝、素材上載、后期制作、節目單審定、節目播出等,使得消息傳播內容、傳播時效等受到了影響,難以突出媒體競爭力。[2]
通常情況下,傳統媒體僅能作為信息傳播載體存在,它并不是新聞事件的當事者,報道視角比較單一,難以挖掘新聞的潛在價值。而自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在傳播消息時,自媒體往往能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報道,有利于拓展信息價值,吸引受眾眼球。這對傳統媒體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挑戰。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媒體傳播技術日新月異,推動了自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并迅速占領了媒體市場,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應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結合時代特色,吸收自媒體的優點,以進行內容重構,提升信息內容的價值,推動傳統媒體快速發展。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需要將各項信息整合在一起,以形成信息產品,并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因此,保障信息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要注重信息內容質量,增強信息內容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信息內容的服務質量,以夯實受眾基礎。
第一,信息內容個性化。自媒體時代降低了信息傳播門檻,人人都可充當記者,將新聞信息傳播出去。由于受眾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特點,如何精準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從而實現精準傳播,是傳統媒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國很多自媒體軟件做得比較好,可為用戶提供信息內容定制服務。以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為例,在軟件界面擁有眾多的新聞分類欄目,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瀏覽相應的欄目,有效提高了信息送達率,保障了信息內容的精準性。對此,傳統媒體應針對受眾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年齡結構、職業結構、受教育水平、性別結構等,有利于掌握不同受眾的興趣愛好,并推出相應的信息內容,以實現資源信息的高利用率。[3]
第二,強化內容服務效果。傳統媒體的主要職能是為受眾傳播信息,以傳播新聞消息為主,幫助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自媒體時代,不僅要為現有的受眾傳遞新聞消息,還要為潛在用戶提供資訊,包括新聞消息、娛樂消息、文化內容、經濟信息等,從而為受眾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同時,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人們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高漲。對此,傳統媒體在拓展信息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發展“媒體+政務”“媒體+商務”等服務內容,有利于拓展信息內容服務渠道,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第三,提高信息內容互動性。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主要采用了單向傳輸的方式,僅是將信息傳播給受眾,并不注重受眾反饋。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喪失了主體地位,進而降低對傳統媒體的忠誠度。而自媒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一些新聞APP除了制作、傳播新聞之外,還積極和用戶互動,解答用戶提出的問題,有效增強了用戶黏性。因此,傳統媒體應注重信息內容的互動性,加大雙向傳輸力度,在信息制作、應用等環節,促使受眾積極參與到互動中,參與話題討論、分享心得、表達情感等,從而穩定和拓展受眾群,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受眾基礎。[4]
近年來,國內媒體行業不斷加大技術融合力度,以形成優勢互補,拓展平臺規模,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對此,我國傳統媒體應加大媒介融合力度,確保信息內容的時效性、真實性、有效性,以發揮媒體價值。一是尊重用戶的主體地位。與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影響力。因此,傳統媒體應結合自身優勢,與媒介技術進行融合,提高服務質量。以某電視臺為例,其于2015年開展“電視問政”活動,針對城市居民處理生活垃圾的問題、交通出行問題、住房問題等進行問政,但受節目時長、問題討論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未能完整呈現問政內容。對此,為了保障信息服務效果,確保內容質量,該電視臺同步推出“微博問政”活動,對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措施、工作過程、處理效果等進行全程報道,有利于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豐富了報道模式,增強了內容傳播的時效性,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二是與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擁有良好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可為受眾帶來更好的服務。但受傳統經營模式的制約,信息內容的傳播效果受到了影響。對此,傳統媒體可加大內容重構力度,發展信息生產產業鏈,以加大內容產品的創新力度。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為例,其先后收購了邊鋒集團、唐人影視等企業,使得浙江日報的信息內容生產能力快速提高,逐漸向游戲、娛樂、影視等方面發展,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三是自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要求傳統媒體加大媒介融合力度,積極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不斷創新內容表現形式。以解放軍報為例,2014年8月1日,解放軍報APP正式推出,受眾可通過手機客戶端查看軍事、軍務等信息,有利于保障信息內容的發行效率,降低發行成本,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自媒體具有明顯的碎片化、同質化的特點,雖然碎片化能節省人們的閱讀時間,但無法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同時,自媒體信息市場存在大量的雷同信息,同質化嚴重,難以引起受眾的觀看興趣。對此,傳統媒體應在充分了解自媒體的缺點的基礎上,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強化新聞報道深度,提升新聞價值。一是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比較強,在發生某個重大事件時,傳統媒體往往能引導社會輿論,提高新聞價值。但在新媒體迅猛發展,其消息傳播更加迅速,報道視角更加豐富,傳統媒體應在此基礎上深層次解析新聞觀點,不斷創新報道視角。同時,電視媒體還可以開設專題報道,從各個視角解讀新聞事件,有效提高新聞內容的價值,吸引受眾眼球。二是傳統電視媒體應抓住受眾需求,絕大多數受眾都對深層次內容比較感興趣,若過多地傳播表層內容,會打擊受眾的積極性。對此,傳統媒體應對內容進行濃縮整合,盡可能多地展現深層次內容,并合理設計傳播節奏,給觀眾帶來跌宕起伏之感,保證傳播效果。三是在進行深層次內容解讀時,應創新解讀形式,保障解讀效果。對此,傳統媒體可將報道內容進行整合、劃分,并展現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根據話題內容設計信息板塊、解讀板塊、投票板塊、互動板塊等。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增強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又有利于逐步引導受眾,確保信息分析效果,從而進行深層次解讀。[5]
筆者對自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探究了自媒體技術的優缺點,并探尋了自媒體時代對我國傳統媒體的影響。要求傳統媒體積極借鑒自媒體的發展經驗,并結合自身優勢,積極進行內容重構,強化信息傳播效果,保障內容服務質量,推動我國傳統媒體健康、穩定地發展。
[1]高瑩.淺談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內容重構[J].出版廣角,2018(05):44-46.
[2]劉志.“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如何重構渠道和內容[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3):81-85.
[3]黎斌.傳統媒體應如何重構自己的新媒體平臺[J].傳媒,2015(08):45-47.
[4]李金江.談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話語權的重構[J].傳播與版權,2015(02):1-2.
[5]胡正榮.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顛覆與重構[J].新媒體與社會,2013(0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