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網絡技術的普及促使信息技術不斷更新,我國目前網民數量不斷增加,網絡覆蓋率也不斷提升。目前的中國正處于發展的好時期,社會轉型正在進行,新媒體的出現正好迎合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民主意識和參與公共管理的迫切需求,這就進一步推進公共網絡及區域網絡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的出現,促使新聞事件和信息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滿足了受眾快節奏生活的需要,拓寬了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同時也進一步壓縮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促使電視媒體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進一步創新和改革。[1]
第一,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一個動態的概念,只要是指基于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IPTV等數字和網絡技術傳播的媒體形式。
對“新媒體”的定義一般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的是指所謂的新興媒體,而廣義則指一切借助互聯網信息渠道將信息以視頻、數據、圖片等通過手機、電腦或者數字電視即時發送,主要特點是傳播渠道多樣化,[2]傳播速度即時化,傳播信息量爆炸化,傳播內容開放化等。
第二,新媒體的特征。新媒體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還要從思想和形式上進行全方位改革。
首先,新媒體的創新性。新媒體的發展首先是技術上的創新,從而帶動信息傳播速度的創新,這中間包括信息發送的創新、分段傳播的創新以及信息整合方面的創新等多種組合形式,同時還包括新媒體形式的創新,因此只有滿足各種創新形式,以及不斷拓展思路,才能促使新媒體良性發展。
其次,新媒體要突出價值的有效性,滿足受眾的需要。所有的信息只有在被賦予一定的意義后才能在媒體上傳播,而這些價值的有效性需要媒體從業人員通過系統整合、不斷挖掘信息背后的價值、整合相關基本元素來實現,這也使新媒體形成了特定的受眾、時間及應用空間,新媒體的有效價值體現在信息的有效性及信息的價值,這種價值性為新媒體贏得廣泛的受眾和傳播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不斷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因此媒體從業人員應該主動進行市場調研,擯棄傳統的思想觀念,融入新思想,跟隨社會的發展腳步,不斷更新媒體技術,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創作出價值正確、觀眾滿意的作品。
再次,要突出新媒體的廣度與深度。新媒體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不同的地域環境和人群促使新媒體的發展產生新的影響。即時通信技術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新媒體客戶端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以特立獨行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并以新穎、快速和信息量大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用戶,特別是90后、00后的年輕用戶。而傳統媒體的市場占有率卻在不斷下滑,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傳統媒體如何能夠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保持自己獨有的優勢,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需要從業人員深思。
作為傳統媒體的“老大”——電視媒體,它以現代化的電子技術為基本的傳播手段,對當前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并且可以傳播圖像和聲音。電視新聞節目作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歷來受大眾喜愛。但在當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卻在不斷降低,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遠趕不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比如某一個突發事件發生后,我們立即就能在騰訊、搜狐等新媒體客戶端看到有關的報道,而傳統媒體的報道可能要在第二天甚至更久才能出來,這就導致電視新聞媒體的受眾不斷流失。[3]
新聞選題是從諸多信息中選擇出受眾關注的社會事件,這個選擇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節目的最終效果和收視率。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也說明了選題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看到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都能及時成為大眾討論和參與某一公眾事件的平臺,喚起公眾參與討論的熱情,為自己的平臺增加人氣。電視新聞媒體也可以篩選一些選題讓受眾在新媒體客戶端進行討論,然后通過電視平臺進行后續深度報道,從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要保證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就要不斷創新新聞素材采集形式,節目形式要能夠快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2014年中央電視臺曾針對“春運”這一全國關注的熱點,做了一檔《春運說吧》欄目,節目一改過去的采訪形式,而是在火車站廣場設置了一個可以表達心聲的亭子,任何旅客都可以走進這個亭子,面對鏡頭,將自己想對親人說的心里話說出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相對保守,對情感的表達也相對含蓄,欄目組設置這樣一個交流平臺,旅客能夠更自然地流露自身情感,從而讓中國老百姓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角,這種貼近實際生活的創新形式更能吸引受眾的目光。[4]
新聞編導在編制節目時,要對通過不同形式和渠道采集來的新聞素材進行加工,最終以適當的形式呈現在媒體客戶端。報道公共事件,要盡可能調取監控視頻,視頻內容中必須包括佐證事件發展的關鍵性畫面,新聞編輯可以慢速、重播的方式加以強調。新聞素材可拆分或整合,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素材的使用效率,還能充實電視新聞的內容。比如CCTV-13新聞頻道的《共同關注》欄目曾對“司機”這一職業做了一個專題報道,通過公交車上的監控采集的一段視頻,對“最美”司機進行了解讀,對司機的行為進行了詮釋,不但弘揚了社會的正能量,也很好地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家級媒體,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正能量,是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促進中國社會和諧進步與發展的平臺;在國家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前進和發展,在中國社會的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促使中國電視媒體從業人員不斷改革與創新新聞節目,這種改革和創新不僅僅體現在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上,更要在思想觀念上及時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從而制作出親和力強且弘揚社會正能量的電視節目,從而獲得觀眾、市場和社會的認可。
[1]王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D].武漢大學,2014.
[2]易紹華.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D].武漢大學,2009.
[3]熊波.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
[4]邢紅文.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特點及創新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4(17):139+149.
[5]朱巖.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