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滕州日報社,山東 滕州 277599)
一直以來,經濟活動中供需矛盾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特別是近些年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以來,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遇到了不少難題,供需結構錯配矛盾凸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給側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的受眾需求變化。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黨中央提出了新常態理念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經濟領域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報紙的供給側改革也被提上了議程。報紙曾是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但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一些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給報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報紙受眾不斷流失,影響力日益下降,其供給及需求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因此,新時期如何改進、創新供給側以滿足受眾需求,成為報紙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第一,受眾方面的因素。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目前來看報紙的受眾規模依然較為龐大,而且身份也各不相同,如讀者當中有的是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有的是普通市民,有的是老師,有的是醫生等。不同類型的人對報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報紙的發行量、種類與內容應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從而滿足人們從報紙中獲取信息的需求。我們知道,不管什么類型的報紙,只要有市場、有讀者它就可以生存,但縱觀我國報業發展現狀,發現不少報紙的供給并不是建立在受眾需求之上。換句話說,其供給與需求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現象。
第二,供給內容方面的因素。目前,有兩大較為突出的供給內容問題:一是報紙的供給內容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所以受眾不斷流失;二是供給內容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如只要有爆炸性的新聞出現,報業為了奪人眼球,會把這則新聞刊登在不同種類的報紙上。這會給讀者帶來一種每份報紙都差不多,報道內容千篇一律的感覺,繼而導致報紙的影響力日益降低。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生產商秉承“讀者喜歡什么就生產什么內容”的觀念無可厚非,但是過度追求迎合讀者的口味,從而導致同質化現象是不利于報業發展的。
第三,供給方式方面的因素。報紙是一種以紙質形式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是一種單向傳播模式。在傳播過程中,讀者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想要的信息,只能單方面地接收報紙上所有的內容,這種單向傳播的局面使讀者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相對于當前的信息時代而言,報紙的時效性、互動性較差,而且信息量及趣味性也明顯不足。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們已置身于信息時代,報紙這種較為傳統的信息供給方式顯然無法滿足當前快速消費的市場需求。
第一個影響報紙的外部因素是新媒體的沖擊。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媒體及網絡媒體的不斷涌現,刷新了人們的觀念。新媒體不僅可以每天發布海量信息,實現信息的實時傳播,而且互動性也較強,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評論熱點新聞,抒發自己的感受,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新聞內容。總體來說,新媒體幾乎滿足了當前讀者的所有需求,所以新媒體的受眾規模日益壯大,而報紙的受眾則日益流失。由此看來,新媒體給報紙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制約了報業的發展。第二個外部因素是制度機制,如煩瑣的審批制度、抑制供給的政策和體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報紙的發展。
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和受眾需求的不斷變化,只有不斷對報紙供給側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做到供給滿足需求。首先,對市場中受眾數量的變化要做到心中有數,控制生產商數量以免產能過剩,導致浪費;其次,了解受眾的需求變化和趨勢,革新生產內容,并重建分發渠道,使新聞品種和內容與時俱進,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實現供需平衡。同時,要不斷創新供給內容,多生產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吸引讀者的目光,避免受眾流失。
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報業經營的主體,報紙供給側改革從根本上講是人才的改革與創新。信息時代的到來讓報業環境發生了變化,相應的報業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不適當調整人才結構,那么供需矛盾便難以解決。首先,新媒體環境下,采編人才不再圍繞報紙展開工作,而要致力于成為全媒體采編人才;其次,印刷、發行、廣告等經營人才由于業務不斷下滑要變得更會經營,以廣告經營人才為例,其除了要做報紙的廣告外,還要學會做新媒體廣告,并將二者打包銷售,融合生產;再次,積極引進全能的技術人才,技術人才除了要懂得專業技術之外,還要懂新聞、懂市場營銷,從而為讀者推送個性化的新聞。總體來說,新時期的報業人才應具備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能力,盡可能掌握多項技能,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受眾需求。
新時期面對新的傳播環境,報業如果不適當改變發展模式,那么其發展空間將十分有限,甚至會被市場淘汰。當前,報紙供給側渠道改革提及最多的便是與新媒體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報業要順應時代發展步伐,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使自己走得更高更遠,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報業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發展特點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另外,在機制體制上進行創新,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進媒體融合,促進報業的可持續發展。
[1]李佳佳.淺談報紙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6(11):29-30.
[2]韓長玲,孫聞.實踐與思考媒體融合時代下都市類報紙供給側改革路徑探索——以《焦作晚報》為例[J].視聽,2017(7):191-192.
[3]武超群,張秋陽.報紙供給側改革——供給調節背景下的報紙供給側改革[J].青年記者,2016(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