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秋
(浙江音樂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4)
在民間廣為傳唱的各類歌曲簡稱為民歌,其創作方式多為口頭。作為在民眾中廣泛流行、內容精煉的藝術形式,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歌與漢族的民歌相似,可以細分為勞動號子、長調、小調和山歌。少數民族民歌跨越了長時間的社會歷史演變,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歌折射出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人文,反映出那時那地少數民族人民的情感思想和價值取向,也起到教育下一代、傳承本民族音樂文化和傳統智慧的作用。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無論是哪個民族、居住在山地或是平原,叢林或是海邊,生產生活方式先進還是落后,都會形成屬于本民族特有的民歌。少數民族民歌是了解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反映其民族魅力和文化的一種最直觀的表達形式,所以民歌在歷史的傳承中大部分都得以被記錄下來。在客觀的社會現實中,民眾對于民歌的解釋普遍認定為一種大眾化樂曲,樂曲的主要內容也是反映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取向的,創作方式大多為口頭創作或即興創作,其語言精煉形象,樂曲長度有限,易于記憶,形式活潑豐富。民歌的韻律和曲調以及歌唱方式,通常與各地的方言風俗有緊密聯系,并不是簡單直接地將生活言語隨意堆砌,而是選擇詩歌創作形式進行藝術加工,是詩歌與樂曲的整合與升華。
一般而言,古代音樂往往是結合詩、歌曲、舞蹈進行表達的藝術形式。在春秋時代,孔子主持編寫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樂曲集。而其中《國風》摘錄了當時十五個國家的民間歌曲,地理跨度由現今的黃河流域內的山西到四川東南部。兩漢時期,樂府詩集成為中國民歌發展承前啟后的初期典范。民歌內容多涉及勞動與日常生活,以及受到的階級壓迫,同時也表現出顯著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心態,而其中更是蘊含了當時各個民族不同的民歌風韻。樂府詩集中有記載,民歌涉及的地理范圍有如今的淮河流域、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區。種類有蒙古族的長調、新疆地區的十二木卡姆、閩南的客家山歌等等,范圍涉及時期跨度大、主體身份差異懸殊、地理取材范圍廣??梢哉f,少數民族民歌是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就是一部歷史民歌集。民歌的表現和發展形式具有多元性,隨著歷史和時代的推移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民國初期,在當時內憂外患、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的浪潮下,涌現出了一大批思想進步人士,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少數民族民歌對西方音樂演奏形式實現了第一次借鑒和融合,中國民族音樂開始發生更迭和創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直到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破壞了我國少數民族民歌原有的生態環境,單純的口傳心授教學模式以及原有的民族音樂演唱方式也發生了巨變,但也造成了刻意模仿西式演奏、唱法、音樂理論的誤區,喪失了少數民族民歌應有的靈性。在這種環境下,我國音樂制作人和少數民族民歌傳承人開始反思,如何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保持住自己本民族民歌的特性和風格,這是少數民族民歌學術研究領域不得不面臨的重大課題。
對于我國少數民族民歌歷史發展和現今趨勢作出合理的描述和預測,是中國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研究與少數民族民歌傳承的關注重點。描述少數民族民歌發展的過程必須有翔實的音樂材料,然而,少數民族民歌鑒于民族語言文字與漢語漢字有較大差異、以及民歌的口口相傳的本質,有書面記載的民歌材料極其有限。在封建社會,民歌傳承多見于古代文獻的民歌集,這些材料雖然包含許多少數民族元素,然而,其天然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些有記載的民歌通常會被當時的文人在記錄過程中進行修飾和用文言潤筆,原本鮮明活潑的民間氣息被大大弱化。少數民族民歌在當地的保存,給我們不局限于上述文字記載資料的一個機會。對于中國少數民族民歌研究歷史來說,本民族民歌的文獻價值正是集中在其雖在現代社會流行,但是提供了富有生機的、與歷史文獻相互影響關聯的史料。通過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的探究和整理,塑造出中國民歌研究史的藝術坐標系,并利用這個坐標系,可以推及到中國55個少數民族幾千年來的音樂文化流傳和民俗藝術發展軌跡。雖說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只是我國民歌發展史的一部分,但是對少數民族民歌的深刻探析卻是找尋中國民歌發展軌跡的根基。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各個少數民族都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音樂風格和藝術取向,這也造就了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多元化和精彩紛呈。相較于漢族人民,少數民族群眾對于音樂歌舞等藝術表現形式更為擅長。少數民族民歌多是通過口耳相傳、代代延續的方式保存下來的,多表達人們最質樸本能的情感。其中,承載民歌所用的語言由于沒有書面語言的限制,更加呈現出生活化和接地氣的特征。在少數民族民歌歌詞中也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易于理解和感受。例如鄂倫春族民歌的特點和發展軌跡并不是獨有的,在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民歌大多呈現生活化,保留著鄉土社會帶給民歌的原始氣息。質樸而真實的民歌組成了少數民族民歌發展史。在當今社會,優秀悅耳的少數民族民歌經過樂曲、聲樂作品的改編,創造出新的藝術欣賞價值,帶給人們深層次的審美享受。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泛傳唱的民歌《漫上花兒表心腸》,就表達了少數民族人民對于中國社會變遷的真實感受,表現了回族傳統民歌的藝術審美價值。少數民族民歌創作主體的藝術感官能力與生活客觀變遷相結合,建構出少數民族民歌獨有的品性和直接經驗,這是對于藝術最直觀、最真實的表達。或許相較于現代音樂藝術和西方音樂歷史,少數民族民歌顯得過于質樸,因而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尚在歸納整理的研究階段。當前正處于對少數民族民歌進行加工和整理的大好時機,我們需要適當地對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保留和科學地更改,既要保障少數民族民歌的繁榮和穩定發展,又要對其獨特的藝術個性進行保留和升華。讓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時又要重視少數民族民歌學術歷史發展的傳承性與進步性相結合。在對各民族傳統民歌進行整理研究的同時,還要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即目標相同,形態各異。因為不同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地理文化、人文精神,由此構成了他們獨具一格的藝術表征,比如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廣西壯族的三月三,諸多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的民歌生動地體現在這些節日之中,也豐富了少數民族民歌音樂文化傳承的方式。
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之于少數民族民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是不可或缺的。而深刻蘊含其中的正是各少數民族獨具一格的文化特征。少數民族民歌自傳唱以來是用來表達人民心聲、愛慕之情或是宗教信仰的,而如今的少數民族民歌也同樣由時代特征來表述情感取向,少數民族民歌在歷史的不同發展時期所展現的藝術內涵也不盡相同。少數民族民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表現方式,同時也蘊含著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百態和思想智慧。少數民族民歌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基,而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又緊密地體現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語言,所以說,少數民族民歌是各少數民族個性與特征最直觀的展現平臺。如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民歌反映了少數民族先民對于人類起源和宇宙萬物的探索,展現了對自然、生態、社會的體驗。這些歌曲能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其蘊含著濃郁的民族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大批優秀、膾炙人口的少數民族民歌,如王駱賓創作的眾多草原民歌,既在展現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也表達了新時代少數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民歌最寶貴的方面就是保留了原有的鄉土文化和原始特色,所以在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構建過程中,保持其民族性、讓其民族特征永不褪色是最重要的任務。
少數民族民歌在歷史發展的浪潮中一直保持著傳承的效用,我們今天所聽到的眾多少數民族民歌,不僅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一種繼承,也展現了少數民族民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發展進程中,傳承的過程會因為社會變遷而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卻不能切斷與之前民族歷史的傳承紐帶。民歌在少數民族群眾中是口頭創作、也是由口頭形式來傳承的。少數民族民歌的歷史繼承受到人們的思想信念、藝術表達以及地理風俗的限制,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傳統民歌“花兒”,就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典型的音樂表達形式。其中涉及的內容多元,旋律高昂美妙,表現形式也靈活多樣。在演唱民歌花兒時,常用地方方言,展現了濃厚的民族氣息。其由于長期未間斷地傳承,形成了穩定的流傳模式,該類民歌演唱者通常也不是專業的音樂歌手,而是本地民眾。雖然民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會受到社會變遷和外來文化沖擊的影響,但是少數民族民歌在本質的表現形式和情感傳達上并沒有發生改變。幾千年來民歌口口相傳的模式最終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原本的音樂生態環境也會發生改變,這就急需我們對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進行深入研究,弄清發展規律,指導少數民族地區對本民族民歌眾進行干預性繼承。
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屬于我國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其教育功能進行探討,就要以史為鑒。原始社會的音樂主要用于宗教祭祀,而封建時代的統治階段對于禮樂的強調則折射出民歌在思想教育中的工具性能。到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音樂教育是國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音樂可以讓普通的思想知識教育變得更加靈活和易于接受。少數民族民歌和民歌歷史的教育形態是平行的,因為其創作主體就是普通群眾,是人民與人民相互影響、相互傳播的一種平等交流學習模式,沒有普通教育的強迫特征。比如在彝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歌《勸你莫抽煙來莫賭錢》,歌詞內容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對青年人的勸誡和教導,起到了正面向上的教化影響。從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發展中我們能加深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人文的理解,但是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教育功能的實現無法一蹴而就,對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學習不僅是樂曲的教授,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整合音樂教師與音樂研究學者這兩方面的人力資源,讓音樂學術史的科研和民歌教學進行結合,既完成對少數民族民歌音樂學術技巧和歷史資源的傳承與保護,又把握時代脈搏,培養高素質的少數民族民歌音樂人才。
少數民族民歌在傳承發展中進步趨勢相對穩定,但內容和形式在實踐中卻是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和歌曲傳承者和創造者的思想變化而變化的。中國各個少數民族不同的、多元性的民歌正是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各個民族具有的民族精神也蘊含其中。但是,隨著當代文明的顯著進步和科技社會的到來,少數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人文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少數民族民歌以往生存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一些民族音樂元素面臨著被現代音樂分解和同化的危險,相應地,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構建也就面臨巨大的挑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少數民族群眾從原本閉塞的村落文化氛圍中進入到了現代化生活,隨著各種外來文化的多重沖擊,以及現代通訊設備和影視娛樂文化的高度發展,使得大眾藝術審美傾向發生了較多的變化,之前借以抒發思想情感的少數民族民歌逐漸被人們淡忘和忽視,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整理研究更是較為滯后和匱乏。無論是漢族青少年還是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對流行音樂可以說是張口就來,但是對本民族或本地區傳統色彩濃郁的民歌卻知之甚少,遑論能唱上一段,這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更是直接降低了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構建高度。在全球化經濟大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民歌想要獨善其身,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藝術特色,幾乎是不能實現的任務。加之少數民族民歌的資源使用率和投入回報率不成正比,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人和學術研究者也缺乏積極性和相應的物質條件,導致其繼續發展趨勢后繼無人。雖然有媒體通過歌唱比賽等形式來推進民歌發展,但是鑒于商業藝術對大眾品味的迎合性,即使能對少數民族民歌的保護和學術史的傳承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其改編及配與現代樂器的演奏還是導致民歌原有質樸性被大大削弱。
少數民族民歌因其獨特的藝術審美趣味、民族意識和審美的凝聚,而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估量的地位。但是在當前的學校教育課程中,少數民族地方民歌的蹤跡卻寥寥無幾。一方面是由于現今中小學音樂教師對相關民歌知識的匱乏;再就是由于在音樂院校中,教育觀念的形成多是建立在西方音樂體系之上,教授的內容也多以西方音樂理論和知識為根基,加之媒體輿論對流行音樂的宣傳導向,許多音樂專業的學生將流行音樂和西洋樂理看成學業完成的全部內容,忽視了民族音樂精神的培養和民族意識的傳播,導致民族音樂學習從內容到學習動力都嚴重缺乏。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要增強大中專院校音樂系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價值認可,改變普遍流行的音樂審美和價值觀,通過對少數民族民歌課程、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理論學習,加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度和自豪感,真正地喜歡并繼承本民族音樂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于盲目崇尚西方、盲目崇尚流行的錯誤音樂發展態度必須予以否定,充分利用和拓展高等院校這塊保護民歌文化的根據地。教育部門也要加強相關政策指導和資金投入,豐富教學內容和更新教育標準。高等院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民歌傳承中雖然起著關鍵作用,但要想從源頭上促進少數民族民歌文化的傳承,必須充分發揮學術研究的功能,對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進行整合和深入探討,讓民歌的保護與功用、繼承與發展的矛盾在科學合理的研究指導下得以緩解。
少數民族民歌包含著厚重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底蘊,是少數民族群眾人文氣質的折射,我們在少數民族民歌的內容和韻律中能找當時本民族的價值取向和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并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在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民歌衰微的趨勢,就要對民歌學術史展開豐富的研究和妥善的維護。然而,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憑幾個團隊、幾個高校的大力發展就能完成的,其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引起足夠的重視,成為一項全民投入的活動,需要社會全方位的關注和舉行多樣性的保護活動。對此,必須大力呼吁相關文化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增強對少數民族民歌的價值認識和保護研究,對物質、人力資源的投入不能僅限于以往的老舊模式。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少數民族民歌學術史的演進和繼承,科學地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和合理地采取保護措施,讓少數民族民歌在拓展與維持、商業化與藝術性、傳播與借鑒中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