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勇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 450018)
金融精準扶貧是指金融機構為了使扶貧對象生產性的金融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而針對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的特殊需求和生產特點,因人而異,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以提高其生產能力、生活水平,最終實現成功脫貧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金融精準扶貧在我國少數民族區域扶貧攻堅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凸顯。
不同于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保障性的扶貧方式,少數民族區域金融精準扶貧的方式是“授人以漁”,主體是金融機構,發揮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的不同功能、作用,使各主體形成合力,形成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相互協作的金融扶貧開發有機系統。金融精準扶貧的對象是少數民族區域建檔立卡的貧困群體,使真正有困難的群體能夠得到資金上的幫扶,真正做到了精準扶貧,最大效用地發揮了扶貧資金的作用,體現了我國推進精準扶貧政策的目的和初衷。
金融機構通過向困難群眾發放貸款等方式提供資金,但是少數民族區域貧困問題有其天然的特殊性,地理位置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傳統習俗、受教育程度等都可能成為限制其經濟發展、阻礙金融精準扶貧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區域的特殊性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條件、個性化的能滿足少數民族困難群眾需求的金融扶貧產品。
如果說傳統的財政無償性的投入是一個“輸血”的過程,那么金融精準扶貧更像是一個“造血”的過程。要使我國少數民族區域金融精準扶貧的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具有可持續性,金融精準扶貧政策就需要具有連續性。扶貧攻堅是一個系統性的、全局性的工程,需要不斷發力,各個金融機構應當合理運作,運用商業化的運作方式,量力而行,損害自身利益的方式從長遠來看勢必會影響整個扶貧工作。因此金融精準扶貧也是一個互利互惠、合作發展、共同獲益的過程,金融行業在扶貧工作中不是慈善行業,而要通過完善其運行機制、運作方式從中盈利從而保障精準扶貧政策的長期運行,被幫扶的少數民族困難群眾更應該抓住機遇,利用政策帶來的資金優勢,發揮所長,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在我國少數民族金融精準扶貧政策運行的過程中,精準的項目實施安排、精準的資金投入使用,使扶貧措施精準到戶,使金融精準扶貧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協同發展,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金融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這幾年,我國少數民族區域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區域性貧困狀況明顯改善,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困難家庭不僅實現了持續增收,而且通過幫扶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代際間貧困問題,如內蒙古地區貧困人口由本世紀初的183.7萬減少到2015年的80萬不到,累計減貧1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寧夏地區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101.5萬人下降到58.12萬人,降幅42.74%,貧困發生率由25.6%降至現在的14.5;西南民族地區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14.6萬億元,與2014年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13.8萬億元相比,呈不斷發展態勢。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少,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小。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一些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設施不斷完善。針對少數民族區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各地區因地制宜,興建水利工程解決了當地的人畜飲水問題;針對各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問題,各地交通道路也在陸續地建設,根據有關數據統計,鄉村通車水平高達九成,形成了連接東中西部的網狀交通格局,成為高效的致富通道,讓貧困群眾能夠走出去,外部有利的資源優勢能夠走進來,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能夠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水、電、路、清潔能源等基礎設施和資源優勢成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區域脫貧致富。
在教育、醫療、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扶貧先扶“智”,近幾年加大了對教育的扶貧力度,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小、初、中、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普及,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也更加均衡,增加學校數量,保證了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可以就近讀書,培養了一批能力突出的優秀教師,逐步推進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病有所醫”是扶貧的重中之重,現階段鄉村設立了衛生站點,各個行政村也配備功能相對齊全的衛生室,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以上,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縣,醫療水平明顯提高,就醫環境明顯改善;在文化建設上,網絡、電視、農家書屋等的普及和建設,豐富了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文化生活,網絡的普及也拉近了民族地區和全國各地的聯系,使他們能緊跟時代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養,保證了他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同發展,兩者互相促進,共同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繼續發展。
在扶貧過程中,關注環境的恢復和保護,依托少數民族特殊的自然環境以及地理因素,形成了以林業、牧業、觀光旅游等產業為依托的特色產業,形成了一種經濟與環境、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也從中受益,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去觀光游覽,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為生態環境的進一步保護積累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合諧共生。此外,一些地區也憑借自己特殊的地理資源優勢,發展清潔能源等,從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了一批風電設施,推進了民族地區清潔能源的使用,同時極大地改善了當地周圍的生態環境。
雖然金融精準扶貧在我國少數民族區域的實施中積極效果顯著,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極大地提高,但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的偏遠鄉鎮一般只有一家農村金融機構苦苦支撐,雖然實現了金融服務全覆蓋,但金融服務力量嚴重不足,承擔主要任務的信用社生存環境差,發展速度緩慢,導致很多精準扶貧的對象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務。除此之外的一些本地的小微企業,數量上可能比較多,但由于力量有限依然無法解決貧困人群貸款困難的難題。各金融機構受當地經濟發展限制,無法拓寬業務范圍,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服務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困境,這些都極大地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扶貧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經濟環境使針對的扶貧信貸風險加大。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地多人少,特別是偏遠的鄉鎮農戶住得比較分散,農產品會受到地形、氣候以及供求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諸多不可控因素加劇了貸款人還款能力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貸誠信教育,是否還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貸款人的自律和自覺,這些都使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扶貧信貸風險加大。
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精準扶貧主要是提供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產品。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精準扶貧中金融產品的設計與被幫扶對象的需求存在差距,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金融服務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經濟困難,但是不合理、沒有針對性的服務政策,使得扶貧效果并不理想,出現不能幫助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實現長遠發展或者投入的貸款等資金難以收回,致使金融機構面臨虧損。比如,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的金融貸款期限多為一年期,但是農作物或養殖業的周期往往不止一年,因此,還款期限到來時,即使農戶想要還款,但是由于自身經濟原因,也無法償還。另外,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資金數額也嚴重不足,這些因素都在制約著少數民族區域金融精準扶貧功能的發揮。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精準扶貧就是要體現對扶貧目標和扶貧對象的精準定位。金融精準扶貧對象的信息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至關重要,對于金融精準扶貧政策落到實處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數地區精準扶貧對象的基本信息不對稱,信息的共享不到位,使一些需要幫扶的對象得不到幫扶,使金融精準扶貧的專項資金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嚴重影響金融精準扶貧信貸的高效投入和精準性。
從實力上看,我國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實力相對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寨,金融資源的分配嚴重不均衡,這不僅不利于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也在客觀上影響并限制了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體系的完善,因此,國家相關金融主管部門應該加大資金籌措以及投入的力度,最大限度地為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為民族地區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加砝碼。當前,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網點覆蓋率的提升是加強少數民族區域金融扶貧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所在。一方面,有條件的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服務機構可以采取流動式的經營方式,將金融扶貧服務送到需要幫扶的對象手中;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金融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擴大金融服務網點的服務輻射范圍。
少數民族區域被幫扶對象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素養水平關系到金融扶貧工作能否可持續發展下去。所以,應當多措并舉來提高其誠信意識。首先,要加大對他們的誠信教育力度,通過當地宣傳欄、橫幅的多種方式,加強宣傳教育,讓他們能夠樹立及時還貸有利發展、拒絕還貸阻礙進步的意識;其次,要發揮典型的作用,通過宣傳當地的好典型,呼吁大家向他們學習,讓幫扶對象意識到誠信經營、及時償還銀行貸款、保持良好的誠信記錄的重要意義;再次,當地相關的監管部門也要對失信的行為及時進行糾正,對屢教不改的,要取消其獲得幫助的資格,以促使其及時還貸,樹立誠信意識。
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產品設計需要立足于當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一方面,在少數民族區域的金融信貸產品的額度、金融信貸產品還款期限、金融信貸產品還款方式等各方面來進行具體的、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改進與提升,著眼于金融行業的運行態勢,在少數民族金融產品的開發與設計過程當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金融服務產品的市場化匹配,根據農、林、牧、漁等各行業的行業特點設計適合的服務產品,比如適當延長養殖業、放牧業等的還款時間;針對不同群體實行不同的還款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在綜合評價還款能力的基礎上,適度加大放款額度,等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少數民族區域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工作。少數民族區域金融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金融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創新,加大創新力度,以便充分調動少數民族區域金融機構對精準扶貧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邁向新階段。
我國少數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為了實現扶貧信息的共享,可以考慮構建少數民族金融精準扶貧大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平臺,全國所有少數民族區域的貸款用途、金額、利率、還款情況、失信狀況等信息都可以隨時隨地地查詢,這對于保障金融扶貧專項資金的精準發放、評估金融資金的使用效能、把握未來金融扶貧工作的方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
總之,隨著金融扶貧工作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逐步推進,惠及幾億人的精準扶貧政策已在全國范圍內拉開了序幕,數以萬計的人從中受益,使我國西部少數民族也可以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繼續貫徹推進。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心存僥幸、視而不見,而要主動發力,不斷完善,使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在少數民族區域有序而高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