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李 妍
(1.沈陽市沈河區教師進修學校 遼寧沈陽 110015;2.沈陽市回族小學 遼寧沈陽 110013)
作為小學數學一線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孩子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數學應用意識的人,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不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想象憑空編造的,而是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經過充分的調研,然后從社會實際生活現象中、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都應該讓他們了解知識的由來以及學習之后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教學《百分數的意義》這節內容時,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途徑收集“百分數”并且根據百分數所表示的是哪個領域的知識進行初步分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百分數遍布在實際生活中的每個領域,而且在每個領域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課上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充分理解百分數意義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交流搜集的每一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積極性很高,在講解每一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的同時,不但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感受到一堂課所學的知識對生活實際真正的價值。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思維方式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但對于沒有給出實例的抽象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要盡量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找到該知識的“原型”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在教學《最大公因數》一節時,我選擇一道典型的練習題進行創編:
數學老師家的廚房長40分米,寬30分米,準備在地面上鋪方形地磚,你認為可以鋪什么樣的呢?
要求: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方形地磚把地面鋪滿(為了更加美觀使用的地磚必須都是整塊的)。
問題: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
學生通過畫圖,小組合作,很快就在探索中找到了規律,進而得到答案:可以選擇邊長是1分米、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地磚。
仔細觀察一下,還有什么發現嗎?(廚房底面和地磚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可能從面積關系、長寬和邊長關系等說出自己的發現。
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引導歸納:鋪地磚的問題里面含有因數和倍數的知識,要使鋪的地磚是整塊的,邊長必須是40的因數,又是30的因數。
這樣的設計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情境中去,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數學知識。
這種生活實例的情境體驗,一方面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實踐、探索和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伊始學生就融入到濃厚的研究學習的氣氛之中,不僅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且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圓錐的體積》是小學數學教材中立體幾何部分的典型課例,教師都應該深入的研究過這節課,但絕大多數教師仍然沒有跳出一個圈:設計往往都是通過比較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然后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得出這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為后面的進一步研究學習提出必要條件。接著通過動手實踐,用圓錐盛滿物體向圓柱里倒,發現三次剛好倒滿圓柱,進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但是這樣的設計是否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的?為什么研究圓錐的體積,課上卻要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就使筆者想到了,在閱讀教學案例過程無意間發現的一篇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課上教師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的形成過程,即圓柱是由長方形、圓錐是由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接著讓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慢慢靠近,使得長方形的長和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重合,長方形的寬和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條直角邊重合,學生很容易發現長方形的邊和三角形的邊之間的相等關系,還有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即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再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這時再讓學生觀察比較圓柱和圓錐,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得到兩者是等底等高的結論,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動畫演示猜測: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由于受到前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面積比較的影響,很多學生都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只有少數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象和維度猜測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還有的學生猜測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四分之一。那么到底是二分之一的關系,三分之一的關系,還是四分之一的關系呢?再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通過做實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欲。正應了古人的一句話:“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總之,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感悟到數學的價值,就必須讓學生的生活走進課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提煉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之中去,使學生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反過來應用于實際生活的道理。所以我們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素養,以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科技、現代經濟迅猛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