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邵莊鎮白場小學 山東菏澤 274400)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雖在閱讀教學上花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但效果卻不太理想。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該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我覺得文本解讀可以從以下“五點”切入。[1]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包含的知識有關于天文地理的,有關于琴棋書畫的,有關于詩詞曲賦的,還有關于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的、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他們先交流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情況,然后再細細品味語言,抓住文中的細節加以鑒賞。如《金蟬脫殼》中這樣寫到:“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著。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這一段文字,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分別從動作、顏色寫蟬開始脫殼時的情景,讀過之后,學生們便很清楚的了解到了金蟾脫殼的過程,從中也可見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準確、精練。[2]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因此,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能夠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中,高爾基在給兒子的回信中寫到:“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在這里,“給”就是付出的意思,而“拿”是索取的意思。我們只要抓住“給”和“拿”兩個關鍵詞讓學生細細品味,就可以理解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而不是在于索取,他希望兒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讓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由此,通過全文的點睛之筆,我們會讓學生明白高爾基對對兒子的愛是一種超脫了人間親情之上的崇高的愛。
文學作品主旨的歸納,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為了更好的抓住文章的主旨,我們很有必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所謂中心句,就是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現文章意思的句子,它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
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分別為:在段的開頭,起概括和總述作用;在段的中間,起承上啟下作用;在段的末尾,起歸納和總結作用。起強調和增強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開頭和結尾。比如《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文章第一句話“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就是全文的中心句,這句話以單句的形式獨立成段總領全文,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影響。再如《黃山奇松》最后一段第一句話“黃山松千姿百態”,這是最后一段的中心句。不管是全文的中心句還是一段的中心句,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些句子,就能收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理應不同,這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新的可能。我們不應也不能用一種統一的模式界定學生的理解。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我們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造性的思考爭鳴。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當我問學生:“你從文中讀出林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的學生說:“從林沖在與洪教頭比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武藝高超。他見洪教頭腳步已亂,便用棒直掃到他的小腿骨上,體現了林沖機制沉穩而又不失勇猛的性格特點。”而另外一個學生卻說:“林沖性格懦弱,當洪教頭邀他比武時,他連說‘不敢’。當迫不得已答應柴大官人要洪教頭比武后,兩人還沒怎么較量,他就承認是自己輸了。由此可以看出,林沖也有性格上的缺陷。”對于觀點大相徑庭的學生,他們說的都在理,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有教育機制,要引導學生辯證的去看待人事物。
“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作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講授《嫦娥奔月》這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小練筆:美麗善良的嫦娥就這樣離開了愛他的丈夫后羿,離開了喜歡她的鄉親們和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當她飛到廣寒宮之后,一定有很多話要對丈夫后羿說,請你發揮想象,以《嫦娥給后羿的信》為題寫封信。通過這個小設計,學生們肯定會寫出嫦娥對后羿的思念,對逢蒙的譴責,對鄉親們的關心,自己的近況以及渴望相聚團圓之情。由此,就填補了文章最后留給大家的空白:飛到廣寒宮之后的嫦娥怎么樣了啊?另外,學生們通過這個小練筆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放飛了想象的翅膀。如此就能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以上這些閱讀方法還僅僅是方法,是否有效還要看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打鐵尚需自身硬,只有我們將這些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并讓他們真正駕馭這些方法,我們的閱讀課才會上的有聲有色,閱讀之花才會在語文課堂上盡情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