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縣洛須片區寄宿制學校 四川石渠 627354)
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而當今社會,習慣更多的是指道德傳統和道德品質,這對人的成長是具有巨大幫助和意義的。人的習慣通常于成長早期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用一生,并幫助其取得成功,但一個糟糕的壞習慣則會讓人走向失敗痛苦不堪。而處于成長早期的小學生,其行為習慣一直處于培養的黃金時期,對該階段的孩子的行為習慣進行引導,可使孩子及早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衛生習慣的培養上,良好的衛生習慣可讓孩子及早的學會保護自己,免受細菌疾病干擾,同時還可幫助對校園衛生的維持,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對我國建設精神文明的起到的巨大作用。而處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衛生習慣由于處于地區偏遠,教育水平落后,小學生很容易養成不良的衛生行為習慣,這對我國的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極為不利,因此本次研究對其現狀進行觀察,進而分析如何培養這些小學生的衛生習慣。[1]
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的衛生習慣對人的健康有較大的影響,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對這種飲食衛生影響健康的意識極為淡薄。根據相關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行為調查顯示,三年級一下的學生存在咬指甲的行為,且占百分之五以上,飯前便后不洗手的學生的占比更是高達一半以上,吃水果或蔬菜前不洗就進食的行為則占百分之六十,喝生水的比例最高,為百分之八十。同時這些小學生還存在挑食的現象,經常不食用學校提供的營養餐,而出校外去購買不健康不營養,且無照經營的垃圾食品。且在學校的進食過程中,還有學生手拿食物吃的不良現象。這些調查結果及相關事例顯示,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飲食衛生習慣極為不良,自我保健意識很差,急需要正確的引導。[2]
通過對多所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走訪發現這些學校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問題:在教室里,打掃后出現紙屑等雜物的時間周期極短,通常沒多久就會有學生將產生的垃圾扔在地面。在操場上,更是瓜皮紙屑或是食品包裝袋等垃圾隨地亂扔,且極少有同學自覺或有環保意識的將這些垃圾撿起或打掃,同時也沒有尊重清掃人員的勞動的意識,公共衛生習慣和環保道德意識較差。[3]
多數學生在早上進入教室后,面容整潔比較干凈,但經過一天的學習后,回家時,大多學生變成了“小花貓”。在一天的學習生活中,這些小學生,通常會用衣服來抹干臟手,且早晚不刷牙,毛巾找到或是根本沒有毛巾,洗澡周期較長。個人衛生的維持很差。
少數民族地區的家長因生活習俗問題,通常對孩子缺少教育,導致孩子的衛生習慣得不到培養,因此要培養這些小學生的衛生行為習慣就讓他們去學會如何打掃衛生。而班級是一個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場所,小學生大部分時間均在班級里度過,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風,可幫助小學生衛生行為意識的培養。可通過班級班規來規范小學生的衛生行為,在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的同時,不斷監督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讓整個班級充滿自覺保持衛生的良好班風,進而讓學生從他律轉向自律,并對在衛生方面做出優秀表現的學生給予一定獎勵,鼓勵學生做好班級環保工作。
制度通常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但對小學生的衛生習慣的培養,應更注重對其積極性的調動,而非限制和命令,否則會使小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對其衛生習慣的培養事倍功半。所以建立的衛生行為制度更多是一種引導,例如將講衛生作為光榮的事進行積極的宣揚,而對不講衛生的行為,進行批評。對此,教師可組織班級進行衛生行為評比的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認識到自身的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進而向其他優秀的學生學習。教師也需要通過班級會議不斷的對學生的衛生行為進行監督和點評,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如小學生經常在土地里玩耍但上課和用餐前不洗手,教師要對這種行為進行批評,并告知學生這種行為的危害,強化學生的衛生意識。
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走訪和調查中也發現,學生的家長的衛生習慣和衛生要求較低,這也導致了學生的衛生習慣不良的問題的存在。家長是孩子的重要教師之一,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多數來自于家長,因此對家長進行衛生意識宣傳對孩子的衛生習慣的培養十分必要。只有家長對學生不斷的灌輸正確的衛生行為意識,并讓孩子也受到環保意識的熏陶,讓孩子切身的感受,意識到衛生行為對自己身體健康和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就可以讓孩子培養出良好的衛生習慣。[4]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但養成的好習慣卻終身受用。處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由于教學環境和人文環境較為落后,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與市內學生比較來看相差較大,但只有方法得當,增強學校和家長的衛生習慣的培養意識,認識到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就可以在兩者通力合作下,通過規章制度,環保活動等一系列措施,來培養出優秀的小學生衛生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