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臺東六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21)
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成了當前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多年的高年級語文教學生涯中,我對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了以下幾點淺顯的認識: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已成為我國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多年的高級語文教學生涯中,我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以下幾點簡單的見解:
學生的課余生活是輕松的,又是繁忙的,在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同時,有大量的閑暇時光,此時指導孩子讀一些課外書,對于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大有裨益,然而指導孩子怎樣去讀,讀什么樣的書,卻需要我們慎重考慮,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個好朋友。相反,沒有選擇的閱讀書籍和不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往往適得其反,學生的閱讀不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帶來不良影響。為此,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選擇讀物:一種是“輻射讀”,即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指導學生讀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如在高年級學段,學完《負荊請罪》《林沖棒打洪教頭》《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等一些節選自古典名著的課文后,我會讓學生去讀一讀相關的古典名著作品,如《史記》《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而學完《海倫 凱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錢學森》《詹天佑》《鞋匠的兒子》《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輪椅上的霍金》等名人偉人的故事片斷后,我會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肖邦傳》《錢學森傳》《林肯傳》《十大元帥傳記》《時間簡史》等相應的傳記和作品,讓孩子對偉人和名人的成就和人生軌跡有完整的了解和感受,從而讓學生更好浸潤他們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以及對人類社會的無價奉獻。另一種是“延伸讀”,也就是說,在學習了某一課程之后,用該課所學的方法閱讀類似的文章或作品,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如在學習了葉圣陶的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后,我又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葉圣陶老先生的其它游記作品,如:《三個洞》《記游洞庭西山》感受大師的平實的語言魅力;學完朱自清的《匆匆》,我又推薦《荷塘月色》《背影》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清新韻味。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人也教導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那么,怎樣做閱讀筆記呢?我常常采用這樣的方法:1、讓學生用他們最喜歡的閱讀書籍來提煉他們閱讀的文章的各個要點,包括:美麗的詞語、精彩的句子、警句、重要的段落等等。在節錄之后,應注明文章的標題、作者和來源。還必須有相關的解釋或意見。2、讓學生把自己的需要和愛好作為一個標準,把對他們有用的文章放在一本特別的本上,并指明來源。這種方法對剪貼報紙最方便。在剪切和粘貼時可以適當分類,以防止信息過多和混淆。3、鼓勵學生自制規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點或精辟句、優美句、精彩段摘錄在卡片上,采取單項形式,一張卡片記一個內容,儲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過采取各種形式的閱讀筆記,鼓勵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質量。鼓勵學生自己制作同樣大小的卡片。提取卡片上文章的要點或精彩句子、優美句子和精彩段落。采取單頁的形式。卡片記錄內容并存儲信息以供日后搜索。通過采取各種形式的閱讀筆記,鼓勵學生閱讀并提高閱讀質量。4、定期交流展示,并進行經驗介紹,鼓勵制作精彩的、讀書量大、內容豐富的學生帶領大家開展“我最喜愛的一本書”“記憶深處最美的文章”“中外名著大家談”“童年與經典相遇”等系列讀書小活動。
學生不僅要注意過程,還要注意結果。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水平的關鍵。。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深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大教育家孔子更是提醒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閱讀和思考應該緊密聯系在一起,以理解語言的微妙性、內容的主體和表達手段,從而把握文章的本質。在平日課外閱讀指導中,我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通常有1、符號圈化法。閱讀時,要把生字、新詞、重要句子等用符號點出來,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點符號法,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需要選用,注意畫的醒目、突出,便于鑒別。2、評注法。在閱讀中,如果你對某些句子有自己的看法或對某些問題有不同意見,你不應該讓靈感的火花消失。相反,你應該在文章的空白處寫筆記、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 通過這種漸進的閱讀,學生可以掌握方法,學習閱讀,真正做到皮薩略夫所說的:“世界上有很多好書,但這些書是給那些會閱讀的人看的。”
杜甫說:“群書萬卷常暗誦。”學生積累閱讀材料,不能只滿足于充當記錄的“書櫥”,重要的在于體味運用,體味是吸收材料的過程,運用是積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體味運用,閱讀便會勞而無得,因此應經常翻閱所積累的材料,反復體味理解,融會貫通,對其中的佳句名言還要熟讀背誦。如果你不懂得品味的使用,閱讀將是徒勞,沒有收獲,因此,你應該經常閱讀積累起來的材料,反復了解體會。這樣,“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學生的閱讀能力才以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