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宜春 330800)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現出差異性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民族文化認同面臨各樣挑戰和威脅。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專業教育拋開了母語和母語文化而獨行,無論是外語教學大綱的制定者,還是外語教育工作者,都對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1]
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性質決定了他們的學習任務是打好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靈活應用該語言的能力,但達到此目的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首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他們需要從英語國家各民族文化中獲取知識養分,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質及英語水平。在高等院校長達四年的英語學習中,他們熱衷于追逐外國文化,而對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意識。西方文化逐漸左右了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很容易使學生的文化立場發生變化,對中國文化認同產生困惑。大學生面臨的這些種種文化困惑最終可能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這無疑是與我們國家外語教育的培養目標相背離的。[2]
本文從英語學習角度探究我國大學生對母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認同變化狀況。進入大學之前,在中小學有英語課程的學習;進入大學之后,英語專業學生在四年或更多的專業學習時間內不僅課堂上大量接觸英語聽說讀寫等技能以及獲取一定量的英語文化輸入,并且課下時間由于專業學習和興趣培養的需要也會有相對大量的英語文化輸入,并且方式多樣渠道靈活,如通過網絡、課外書籍、影視作品、電視廣播、英語角活動、各類與英語相關的文化活動以及各類英語考試等。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播。”[3]
“文化認同”,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如旗幟、十字架、新月形、甚至頭蓋等等。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總之,“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4]
學校教育和母語教育不同的文化導向,使得大學生的民族文虎教育往往不能在學校中得到繼續,雖然當前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具有民族文化身份,但是大學生和民族文化已經疏遠,多數大學生在學校教育后往往對民族文化并無太多掌握。大學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欠缺使得大學生在英語教育這個跨文化實踐中自然也難以因民族文化了解而形成堅定的立場。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其不僅要在英語教育中廣泛了解英語文化,同時也需要通過民族文化的適當滲透,增進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在英語文化的了解中同時也更多的認知自身民族文化,為其跨文化實踐的民族文化立場堅守奠定基礎。[5]
英語專業教學中應把中國文化融入文化教學,合理配置文化教學內容,找出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文化對比教學。曾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根據課文話題直接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國家文化對比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學生會嘗試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語文化,從心理上認可其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的合理性,調整自我觀念,達到文化理解。這也有助于學生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同時,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它有利于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且促進有效的國際交流。[6]
翻譯是語言的藝術。翻譯的作品如果能夠讓讀者的感受與作者寫作時的感受達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視為成功之作。所以,譯者須對兩種語言的本質、特點和變化規律都有很好地把握。同時,翻譯也是兩種文化的轉換,文化意蘊的缺失牽制了翻譯的水平。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譯出高質量的作品。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的訓練。除了在教材中通過現成的文章和譯文反映中國文化外,教學中還要注意把翻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技巧傳授給學生。[7]
教師通過適當的形式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最終使學生理解跨文化交際行為與文化內涵,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英語教育須引進本民族文化的內容,提高英語學習者使用目的語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