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2)
眾所周知,我國社會人口基數較大。每年都有大批的在校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從而走向工作崗位。面臨數量龐大的畢業生,社會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據相關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期間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明確目標。這也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因目標不明確而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甚至遺憾終生。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就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合作關系。企業依托學校建立人才定向培訓,培養能夠與市場接軌、為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而學校在企業及市場的指引下,為了自身的長遠發展,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企業所需的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這種相互作用,使得教學與市場接軌,教學質量有所改善[1]。
近幾年,隨著社會企業同高職院校合作的不斷深入,院校內的職業生涯規劃也逐漸興盛。很多高職院校為此還開設了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還有的院校專門針對學生就業成立了相關的創業、就業協會。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職業生涯規劃亦是如此。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缺乏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認識,會使得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疲于應付,浮于表面,高等職業院校具有其特殊性,其本身更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若在校企合作形勢下,學校找不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落腳點,那么這種教學質量標準也就難以保證。甚至在競爭態勢下,為了學校自身利益,部分高校盲目承諾“可保證安置就業”大肆招募學生,其中不乏那些成績較差、學習素養較低的學生,成為學校的“香餑餑”,一旦學生繳費入校,其任務也就基本完成。這樣的高職院校無疑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有的高職院校雖成立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也只是進行簡單的思想灌輸,教學思想及內容簡單,教學形式及方法仍舊停留在傳統教學里,缺乏個性[2]。
有些高等職業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不公平性。一些高等院校針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自行對學生進行優劣排序。那些成績優異,有特殊關系的大學生往往成為校企合作的重點培養對象。因此,照顧特殊利益,放任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自流,已經成為一個人人都知的秘密。
每個大學生個體因其成長環境不同,其形成的人格差異也就不同。有調查顯示,進入校園生活后,很多大學生都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認為上大學即意味著解放,意味著走向社會的自由。殊不知這些都是需要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身份來實現的。缺乏個人定位也使得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盲目性,為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埋下隱患。
我國教育界主張因材施教,這也符合教育發展規律。校企合作視角下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應當如此。然而,在實際的教育中,因師資力量的匱乏及條件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條件限制下,教師隊伍只能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因教師隊伍的人才匱乏,最終也導致了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力度不夠,在課程輔導、內容教學上,專業性不強,無法結合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
校企合作應當明確教學目標,將職業生涯規劃列入課程教學的重要位置,在高職院校內部全面推行課程教育體系建設,使大學新生一入學就參加職業生涯教育規劃引導性課程。在課程體系建設上,應重點突出理論及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課程應當設計就業心理及技巧方面的輔導,同時還應當對其進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個人價值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中,還應當明確合作企業的發展方向及前景,使學生明確自身感興趣的就業方向。
學校應當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專門的監督體系,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走向滿意的工作崗位。同時,學校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教學階段任務的完成,還應加強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以此來反饋自身的教學質量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不斷進行課程評測,并在后續發展中不斷完善。
開展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可以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可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間開展學生職業訪談。在訪談前,提前派選專業性的師資隊伍,擬定訪談課題,明確訪談目的。在訪談過程中,注重與大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向,從而針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疏導,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應當通過校企合作關系建立職業體驗基地,可分批次讓正處于學業階段的學生定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踐讓學生完成校企下達的既定任務,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工作氛圍,使他們明確自身感興趣的崗位,明確職業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成功是校企、教師隊伍、學生自身等三方面綜合努力的結果。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引進優秀的師資隊伍,使每個教師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在課程教育中,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我認知,將學生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推向高峰。
校企合作視角下的職業生涯規劃決定著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只有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了解目前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解決及完善,才能實現校企合作下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