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彥
摘 要:近來年,小學數學中的情境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面旗幟,但是在教育欠發達地區,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僅僅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還沒有完全轉化為一線教師的教學行為,本文從三個方面在如何設置情境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
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種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造成了課堂中或者解題過程中的理解困惑。小學生的思維由于受到生活經驗、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等各方面的影響,對數學中的部分問題經常難以接受,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創設一定的情境,主動的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課堂之中,能夠促使自己不斷的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并積極的解決問題,這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如何有效的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呢?大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強化數學閱讀,奠定情境基礎
閱讀不是語文的專利,數學課堂中也有閱讀。數學中的閱讀,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抽象語言的閱讀,要求學生快速地把握其中的含義,并且準確地把抽象語言轉化成數學符號、圖形符號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經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大量的數學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轉換的快慢,所以正確的理解和捕獲數學語言所蘊含的信息,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所在。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數說的形式構成或者數學語言主要有文字、符號和圖形三種形式,文字語言可以是基本是任何一門學生的通用語言,在教材中各門學科都十分強調文字語言的規范意識和責任擔當,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的文字并不是多么難理解。要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學,就必須讓學生理解文本中的語言意思,把嚴謹的數學語言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轉化為易懂的數學符號,通過符號的運用反過來強化文本的語言理解。當然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絕不能讓“短、平、快”的數學閱讀出現在小學課堂之中。
二、強化課堂目標,奠定創設基礎
無論什么科目的課堂教學,其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情境創新之始,要充分考慮到情境的創設能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能不能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落地生根,這也是衡量情境創設的標準之一。數學課堂中情境創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有效地引入到創設的環境之中,要讓學生情緒使然,把被動接受轉化為自覺行動,促進自己生發數學學習的需求。同時我們一定要讓建立平等、開放的課堂,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和探討,讓學生在我們創設的情景下,主動感知數學由語言轉化為符號并生成邏輯結果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實踐結果,而不是直接得出結論或者間接由教師給出結論。當然,針對課堂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教學情景,既要考慮到千篇一律的眾多學生的同一性,又要都考慮千差萬別的個別學生的特殊性,情景的設置要突出新穎、個性和特色,在此基礎上,適當的引入和增加競爭機制,通過良性互動競爭,促發學生的思維獨創性和操作變通性,在更大范圍內探索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動性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性。也就是說,情景創設要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強化探究效果,奠定運用基礎
情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效益。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具體的生活環境之中,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最佳保證,同也它也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個環節,這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全體師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數學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是學校課堂和現實生活的一條紐帶,情境中蘊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數學信息和生活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都在創設上下功夫,但是,數學課堂中的情境創設,到現在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探討之中,很難徹底轉變為一線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可以這樣理解,情境創設在書面停留的多,但課堂中運用的少。到底怎么有效的創設情境,很多教師也難以準確的說出所以然來。《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之。這就要求在創新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即將獲得的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能在課堂上為了追求新鮮亮麗而放棄學生的求知權力,這是嚴重違背教學規律和要求的。
情境創設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手段之一,同時它也是實現教學目標一面利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將情境教學和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統一支配有效的教育資源,進而解決長期以來因重知識而忽視學生的經驗,因重邏輯思維而忽視學生的形象思維,因重情感而忽視實踐的誤區,只有這樣,才有能效的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建霞.創設活動情境 培養創新能力[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6).
[2]黃翔,李開慧:關于數學課程的情境化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