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縣城關中學 廣西南寧 530500)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促使人才方面的競爭愈發激烈,目前社會處于大變革、大發展以及大調整關鍵時期,世界多元化以及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國愈發重視課程改革,同時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中國也是緊緊跟隨世界的改革潮流,積極參與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高中課程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課程資源概念,隨著課程出現而產生課程資源,那么就需要圍繞教材以及課程標準開發以及利用生物課程資源。[1]
生物同生活之間具有密切聯系,通過生物實驗能夠探索大自然奧秘,進而體味人類意義以及生命價值?,F代化教育體系內,生物教育非常重要。實際教學中,并不重視生物教育,大多是被看作“副科”,生物教育現狀并不是非常理想。[2]
課程資源則是課程要素來源、必要而直接實施條件。能不能順利的實施課程,課程資源開發以及課程資源利用具有直接印象。從生物學科角度來看,生物課件也是課程資源,但是生物課件資源并不是只是生物課件技能、創意以及知識,同時還包含生物課件相關媒體設備以及教學情境、生物課件的操作者素質等等。從課程資源分類標準角度來看,分類方式具有多樣性,若是從功能角度分為條件性的資源與素材性的資源;若是從依據來源分為網絡化、校內以及校外三種資源;若是從性質角度分為社會課程和自然課程;若是從物理呈現特性、物理呈現方式分為活動、文字、信息化以及實物等資源;若是從存在方式可分為隱性和顯性資源兩種。
長期來看,高中生物課程資源結構較為單一,除了教材資源,課程資源開發主體、課程資源開發基地、課程資源開發內容、課程資源開發條件等都較為單一,并沒有構成有機整體。由于未開發課程資源就進入到生物課程,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生物課程資源開發更加落后。
少數民族地區信息網絡、實驗設施設備等方面都比較落后,同時鄉土資源非常的豐富,具有城市教育中無可比擬資源,諸如,獨特自然風貌、植物種類等等都為開展生物學教學提供豐富自然資源。例如,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特別是生活經驗方面、鄉土地理方面、傳統習俗方面、民風習俗方面以及生產經驗方面等等,為學生的生物學學習創設豐富人文資源以及自然資源。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都是吃苦耐勞,那么可以組織教師對地區湖泊方面、草山方面、水庫方面、森林公園方面等文字資料以及圖片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學生理解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等相關概念、功能以及結構理解,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豐富課程資源。云南地區主要農作物是玉米、煙草以及洋芋,這都是生物課堂教學生動的材料,有利于開展植物水分吸收教學、光合作用教學、礦質代謝教學、植物向光性教學、有性生殖教學以及生殖教學等等,通過研究性學習對植物的各方面知識提供基本材料。
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主要是來自于山區,不同地區的生物資源也存在著差異。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檢查家鄉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收集相關圖片與資料,同時需要撰寫相關調查報告,諸如,泥石流的成因以及治理、水源地保護、水源污染原因與治理等等,采集以及制作生物標本,在開學后進行統一整理,不僅提高課程資源豐富性,還能夠促使學生全面認識家鄉資源,培養熱愛家鄉高尚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終身受益,這也是少數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優勢。[3]
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者與組織者,也是課程研究者,直接影響課程資源的開發程度以及利用程度,教師資源開發至關重要。首先,重視培訓工作,培養教師資源意識,通過業務培訓來促使教師能夠認清生物課程資源概念,結合新課改理論逐漸完善自我;創設條件來開拓視野,豐富生物課程專業知識,通過進校講座與外地參考相結合的方式培訓新課程;利用互聯網課程進行培訓,掌握生成性課程資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構建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學模式。
高中生物的課程資源較為豐富,教師需要有效整合以及共享不同生物課程資源,將生物教學與信息技術資源之間有效結合,促使校內資源和校際資源整合共享,同時將特色資源和學校資源相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物課程資源較為豐富,那么就為教師開展生物教學提供重要支持。教師在生物生成性課程資源處理時,不僅需要考慮到生物教學整體的協調性,還需要擺脫課程教學限制,有效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性資源,結合高中生物的實際教學需求,為開展高中生物教學創設良好教學環境。從目前來看,高中生物的課程資源開發仍然具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也探索空間,明確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在開展高中生物教學中重要意義,同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性生物資源有效結合,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為開發其他資源提供更有價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