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福田實驗學校 山東新泰 271200)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笨梢姷赖聦σ粋€人的重要性。在平常的生物教學中和課下不難發現,班級部分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和各個方面較好,但是道德品質較差,在人際交往中,不能以寬容的之心來包容身邊的人,遇到一點點利益就見利忘義,思想比較偏激,像這樣的學生,無論學習成績多么好,如果沒有良好的性格和人格,那么這樣的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也會成為害群之馬。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一般,但是為班級為人處世、與人交往中懂得謙讓和寬容,處處為班級榮譽著想,懂得團結同學,樂于助人。這樣的學生有著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將來走向社會,無論是走向哪個工作崗位,都會成為企業愿意重用的人才。雖然他們的成績一般,我相信他們的人品和道德高于一切。所以,針對目前初中生而言,將來他們要升入高中以及更高的學府,甚至畢業之后直接踏入社會,在生物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學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每個教師都可以是德育教師,每堂課都是德育課。作為一個生物教師,我在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科學地、生動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愛國主義情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以及探索求實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現代生態學告訴我們,人跟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都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所有生物跟生活環境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組成了一個有機的體系——生物圈。新的課程標準確立了“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和諧發展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倡導保護環境、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精神,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環保的概念,逐漸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1]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動力所在,也是學校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世界上有有很多植物都是起源于我國,例如:銀杉、水杉等。動物資源也有很多。例如:我國的魚類就有2000多種,鳥類有1180多種,居世界之首;獸類有400多種。都占世界的比重較大。我國還有很多珍稀動物,例如:大熊貓、揚子鱷、金絲猴等。在生物課堂上,我多講解一些我國生物學家的名人事跡,講解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怎樣去報銷祖國的,使得祖國取得了怎樣的進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情懷。達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2]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辯證唯物主義是學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環節。生物學里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對立和統一的規律;生物的新陳代謝、物質運動原理;細菌、真菌對人體有益處,也有害處等。在中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相關內容,恰如其分的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的教育,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利于學生樹立崇尚科學、杜絕迷信、詆毀邪教的正確思想,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部生物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生物科學家的光榮事跡和成就,談談他們是怎樣愛科學、為科學奉獻、為真理奮斗的。例如:李時珍用了27年的時間,進行臨床實踐和標本采集,親自嘗試,撰寫出《本草綱目》。達爾文用了23年的時間研究出了《物種起源》。還有雜交之父袁隆平,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把科研戰場擺在田地間,幾十年如一日,風雨不改,在水稻增產方面創造了一次次的奇跡,也為我國解決了糧食的問題。這些科學家們不怕苦、不怕累,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學生學習。這種為科學堅韌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熱愛學習、刻苦鉆研、探索、求實起著重要的作用。[3]
言而總之,以上只是個人的點滴體會,要想學好任何學科,必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個人的德育關乎著一個人的人格好壞和將來在社會上的立足問題。只有學生有了博愛寬容的人格、能用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來看待整個世界,將來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處處體現愛國情感,把國家的地位放在首位,對待學習和事業有著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將來必定會成為我國的棟梁之才,也為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巨大的的貢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