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縣綜合高級中學 吉林通化 134000)
對于高中數學教師而言,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毋庸置疑是其重要目標。高中教師必須根據高中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實施分組教學與因人施教,這無疑的當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1]
雖然新課改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但是仍然存在這樣一種現狀,即諸多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采取“二人轉”的講課方式,這是由于這類教師還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桎梏,還堅持以教師為課堂表演的中心的結果。而且,在當今高中數學學習課堂中傳統的教條主義思想仍然泛濫。這是因為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于高中生的教學要求是統一的,因此,導致教學課堂氛圍靜態化,高中生之間競爭更是激烈,并且高中生之間還時刻處于相互孤立的狀況,并且,這種教學方式與教學課堂正逐步促使高中生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總之,我國新課標所要求學生必須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得到確立,高中生的學習狀態還處于被動之中。此外,由于高中教師在課堂當中與學生之間沒有過多的交流溝通,不僅僅導致高中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同時也損害了高中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最終導致整個高中數學教學課堂缺乏生命力與活力,阻礙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基于上述高中生學習的狀況,加強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迫在眉睫。這是由于加強高中數學分組教學不僅僅是順應新課改教學目標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廣大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需要。[2]
合理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必須依據一定的原則才可以順利的實施,分組教學法也不例外。實施分組教學法的原則統稱為分組教學法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分組教學的科學性原則。這是由于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分組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應該針對高中生具體的學習狀況,制定合理準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促使高中生在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取長補短,因地制宜的促進自身數學思維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促使自身制定更加適用于自己的學習原則與方法。
其次,分組教學的集體性原則。這是由于分組教學根據數學學習論的發展要求所提出來的。當高中生在集體學習討論的過程當中,使其自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些高中生就會在集體討論中發揮自身的主體價值,為自身的小組合作學習做出最大的努力。并且,在高中生的主體價值得到同學與教師的認可時,他們便會將這種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自身的興趣,最終促使高中生的分組合作學習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最后,分組教學的及時反饋性原則。在高中生的數學分組教學過程,由于高中數學教師分布好教學任務后,便由學生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且在高中生學習的討論過程當中,會遇到一些困境,如高中生對于所掌握的某個概念達不到教師所要求目標,高中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還不夠靈活等。因此,這就需要高中生對于所迷惑的知識點對老師進行反饋,從而解決自身的問題。
對于高中數學分組教學實施的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課堂前的準備。對于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課堂前的準備,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對于高中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且高中數學教師還必須將即將講述的教學內容都整理成學案的形式,這樣可以有利于幫助高中學生最快進入學習狀態,掌握所學數學知識的整體內容。
其次,是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課堂中的實施過程。高中數學教師在講述教學課程的內容過程當中,應該對已經預習后的高中生進行適當的講解、引導,并且教師對于高中生的指導應該簡潔明了,其目的在于培養高中生思維廣度與寬度,再輔之以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從而幫助高中生加強對高中數學學習的興趣與認識,最終增強高中生的學習探討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最后,是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課堂中的教學評價。在高中數學分組教學課堂中的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僅應該對高中生的學習態度、探究能力進行評價,而且還應該對于小組討論結果與概括進行評價。而且,高中數學教師在評價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以小組為評價中心,而不是以個人為中心,因而,教師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師評價不公,而對教師產生意見。這是由于小組討論最后的結果是每個組員共同討論獲得的,并不是由于某一個人而得出的結論。此外,教師對于獎勵制度的制定也應該明確,并有吸引力,從而更急吸引高中生主動學習。[3]
當今社會的高中生雖然都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仍然應該采取因人施教的原則,尤其是對于數學這一學科的教學。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高中生的自身狀況的基礎上,對高中生進行適當的分層教學,從而促進高中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的增強,最終致使高中生的學習成績與身心健康都得到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