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羅定市羅城城南小學 廣東羅定 527200)
對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情況進行公析,發現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重視閱讀輕視讀寫結合教學的現象,沒有將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進行有機結合,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深刻領悟文章情感;學生的寫作能力明顯偏低,往往會在寫作訓練中出現語言干澀、內容空洞的情況。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貫徹“讀寫結合”教學思想,真正實現“讀中學寫、以寫促讀”的教學目標,保障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材往往會選取一些經典的篇目,這些篇目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過程中要加強語言積累,實現對學生寫作語言的豐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和寫作質量的不斷增強[1]。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適當地背誦經典篇目中優美的語言和詞句等,實現對語文基礎的積累;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語言表現手法進行分析,學習課文中的遣詞造句以及對表達方式的靈活應用法等,讓學生能夠在寫作中借鑒不同的語言和語言表達方式,為學生的寫作運用訓練做準備。
例如在學習《草原》課文后,教師一方面讓學生對課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記錄和背誦,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另一方面也組織學生參與句子轉化方面的訓練,在讀中學寫,為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如課文語句“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教師要求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草原是個怎么樣的“熱鬧”景象,人們的表現怎樣?當時的聲音又怎么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把握課文中重點句子,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進行練習,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詞句的積累,豐富學生的寫作語言,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實踐研究表明,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往往要以閱讀訓練為基礎。只有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能夠通過分析作者的創作背景,與課文表達情感產生共鳴,才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進而促使學生在精神共鳴的刺激下產生創作的欲望,實現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因此在教師組織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強化,善于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元素,捕捉學生的情緒興奮點,進而促進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有效實現對學生寫作欲望的激發[2]。
例如在針對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我們最好的老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元素,激活學生對老師的愛,使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對寫作的興趣。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感動于老師的奉獻與老師對學生的關懷,然后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學引導“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老師,無私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想一想,將你的回憶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學生在課堂上紛紛交流:老師在生活中表現出對學生關愛的事件以及自己最感動的事件。在此過程中,學生為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情感回饋,會產生使用文字創作的欲望,并且真正參與到寫作創作中[3]。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聯系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將閱讀和創作有機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寫作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得到明顯的增強,并且在“讀寫結合”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說話訓練與寫作訓練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實施說話訓練,也能夠實現“讀寫結合”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般而言,口語交際是寫作的基礎,在說話訓練中,學生能夠逐漸養成清晰表達的習慣,并且也能避免思路混亂的問題,因此對于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由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組織開展口語訓練,并對口語訓練進行巧妙構思,促進口語訓練作用的全面發揮。
例如在組織學生對《唯一的聽眾》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在閱讀“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一段后發現下一段使用了“……”獨立成段進行表達,顯得意味深長。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訓練,即向學生猜想以下此時課文中的“我”心里會想什么呢?你能說出你這樣理解的原因嗎?在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針對“……”一段進行續寫,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思路清晰的表達出來[4]。通過開展有效的說話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在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探索“讀寫結合”實踐教學活動,并且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未來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