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教育公平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但我國缺乏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的現狀嚴重阻礙了教育公平,目前只有少數學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要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滿足他們受教育的需求,就必須確保高等教育的公平化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隨著高校的擴招而擴大,公民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從本質來說,這是高等教育不斷公平化的結果。十九大之后,我國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不斷對教育規劃進行優化。從總體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化主要有以下四種趨勢。
1.教育公平逐漸轉向重視質量公平。在當前的教育中,教育公平包含機會公平和質量公平,機會公平指的是教育要為全體的公民提供機會,它對于教育公平有著基礎性的作用。質量公平則指的是全體公民都可以擁有質量相同的高等教育。教育公平中的機會公平只是初級階段,質量公平才是最高階段。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加快,這就使得教育機會大大增多。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水平也在由注重“量”到注重“質”的轉變,從之前的追求數量到現在追求教育的質量,教育正在向高層次和高質量轉變。因此,當前的主要任務是促進高等教育優質化,促使學生在獲得公平教育機會的同時,能夠獲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要不斷完善我國的相關制度,加強教育保障體系建設,制定各種制度來保障教育公平,以實現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普及。
2.教育評價標準逐漸轉向育人為本。高校長期以來都是知識本位評價,即將學生的知識掌握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這樣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也違背了教學的基本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傳統的教學理念和評價方式,阻礙了教學的發展,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將育人為本作為教學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這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這種評價機制在制定中,將“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環境,并了解其基本的教育需求,以此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的建設中必須不斷完善各種評價體系,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其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實現高等教育公平,要求高校的發展堅持育人為本,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公平的高質量教育,并且得到長遠發展。
3.高校錄取體制逐漸轉向多元化。高等教育實現教育公平有著豐富的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讓不同需求和起點的學生,都可以進入到適合自己的高校中接受教育,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對過去的錄取體制進行改革創新,不斷促進人才選拔的多樣化。過去的一元化方式,雖然確實起到了人才選拔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方式已經弊大于利,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不斷多樣化,對生源的需求也不斷多樣化,具有不同天賦和潛能的學生都應該享受到高等教育,因此,要不斷促進高校錄取體制的多元化發展,從而實現入學公平。
4.高校內部治理逐漸轉向以學術為中心。當前,我國高校行政化比較顯著,在很多高校行政權力都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學術權力,導致很多教師不關心學術研究,對學生的教學工作也不重視。高校的基本職能是教育,是提供學術研究的場所,它主要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因此,進行內部治理時,高校要將學術作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并確定高校中學術研究的地位,從而在高校內部建立完善的學術為主的治理結構。這樣,才能保證無論學生在哪所高校就讀,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和競爭力,在畢業之后實現自己的價值。
提高教育質量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充足的高質量高等教育資源,而教育公平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高質量高等教育資源,教育質量提高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教育公平則是教育質量提高的必然結果。
1.創新內外合作機制,保證高質量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教學質量的提高是當前社會各個主體所關心和重視的問題。因此,高校必須要加強和外部的結合,建立保障機制,在高等教育中做到內外兼顧,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從外部層面來講,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符合高等教育的完善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體系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內部推動力。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進行評價,實現“管”“辦”“評”分開,建立完善的外部保障體系,形成由政府管理、高校自治、社會各界共同監督的模式。就內部層面來看,高校也要順應趨勢加強教學質量管理,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符合當前的社會需要,實現辦學規模和質量之間的相互結合,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實現教育公平。
2.創新增優建特機制,擴充高質量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公平需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作為保障。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就要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從而確保高校向優質高等學校的角色轉變。首先,提高優質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優質高校的數量。在當前的高校建設中,應優先發展那些實力強且水平高的學校,在各方面給予大量的支持,不斷推進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促進這些學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提高,從而為高等教育公平提供基礎和條件。其次,推進高校的特色化發展,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辦學歷史,地理位置和條件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每個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之處應該發展為高校的辦學特色。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強引導,教育主管部門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高校的特色化發展,提高競爭力,讓學生都可以享受到特色教育。最后,實現教育公平,也要加快不同高校的轉型。應實現產學研結合并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加快高校向應用型方向的轉型,推進教育的現代化,構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結構,使學生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3.建立內部挖掘機制,擴大高質量教育范圍。要實現高等教育公平,就要建立完善的機制,從而實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充分挖掘,進而發掘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促進高校的優勢發揮。當前,我國的重點高校如“985”和“211”等,有著豐富的高質量教育資源。但很多高校為了推動自身向研究型的轉變,不斷提高招收研究生的比例,限制招收本科學生的數量,直接造成了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因此,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公平,需要保證這些高校可以錄取足夠的本科生,必要時要擴大這些學校的本科招生,從而使更多的學生可以獲得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公平。
4.構建資源合理配置機制,促進高質量教育區域公平。對高質量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不是降低或者抑制優質高校水平,而是對每個學生公平對待,保證所有符合條件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我國人口眾多,并且存在著明顯的區域發展差距,這直接造成了高質量高等教育資源在分布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域差異。國家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來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離社會的需求還有差距。堅持支持有特色水平高的地方高校發展與繼續實施“支援西部高校計劃”“援藏計劃”等相結合,促使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會增加和區域性優質教育資源合理分布,不斷促進高質量教育區域公平。
綜上所述,實現高質量高等教育公平任重道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來共同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