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學”是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入學第一年開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包含了學前教育基本原理、學前教育發展史、幼兒園經典課程、兒童觀、教師觀、幼兒園環境、家園合作、幼小銜接、幼兒園管理等內容。傳統的“學前教育學”課程在內容選擇和教材方面沒有體現出高職學生的特色,不符合高職學生的學情,造成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程普遍不感興趣,主要表現在:①課程中有大量理論教學內容,缺乏對下園實操項目的訓練;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主要是理論教授;③課程考核評價單一,主要是終結性評價,缺乏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等多元的評價方式;④知識內容陳舊,缺乏學科最新動態的跟蹤介紹;⑤職業道德的內容缺乏,造成很多學生重知識技能輕職業道德;⑥內容難易度需要進一步提煉整合,以符合高職學生的職業特點。因此,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
1.內容整合與刪減。把最重要的知識范疇留下,刪除諸如幼兒園課程理論講授和幼兒園管理等這些高職學生不常用到的內容,還有游戲和教學活動這些可能在別的課程里會涉及的內容。
2.增加實訓項目。根據“學前教育學”課程設置情況,可以增加:①教學影片賞析類。如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部分可以增加紀錄片《幼兒園》,兒童觀部分可以增加《小人國》,教師觀部分可以增加電影《看上去很美》鑒賞,幼小銜接部分可以增加電影類《再見了,我們的幼兒園》,體會畢業典禮這種儀式對孩子的意義,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讓學生體會幼兒園工作一線的常態,以及正確和錯誤的兒童觀和教師觀影響下的兒童教育效果的不同。②重要文件解讀類。如《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③實操類。如區域活動布局圖設置、主題墻面創設、主題網絡圖設計、家園互動欄設計、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方案設計。④幼兒園實訓類。下園見習一日流程、下園見習幼兒園區角活動布置、下園見習主題墻面設計等。
3.增加學科新視點。這個板塊可以增加幼兒園最新動態或者學術最新理念等研究成果,讓課本“活”起來,讓學生看到幼兒園的景象和動態,以及國家和學術界對學前教育的研究投入與最新成果,讓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前景充滿向往。
4.貫徹幼教行業職業道德。針對幼教行業頻繁出現的虐童事件,職業道德和幼教這一行業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可以在兒童觀和教師觀等內容中增加職業道德的訓練,如場景模擬、主題辯論賽、命題演講等形式的活動。來增強學生對幼教行業的情懷、使命感和責任感。
1.高職學生學情分析。教學方法離不開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了解學情是制定教學方法和改革教學方法的依據。
(1)高職學生知識儲備分析。在這門課程開設之前學生幾乎是沒有接觸過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理論課程的,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任何有關幼兒園的專業術語,這也就凸顯了這門課程對于學前教育專業整個課程體系學習的奠基性,可以說是這個專業的開篇理論課程。學前教育區別于普通的學齡期教育,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直觀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規律,同時理論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崗位需求的專業技能,熏陶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情操。
(2)高職學生心理水平分析。高職學生好奇心和表現欲強,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故在教學方法上應多以主動、參與、探究為主要教學模式,諸如采用參與式教學和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參與程度,滿足其較強的表現欲和好奇心,避免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分析。高職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前幾乎很少有幼兒園的見習經驗,故對幼兒園這個大環境還比較陌生或者說還停留在原來對幼兒園的認識誤區中,故教師在實施該課程時需要多多去矯正,以實例或者去幼兒園等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
2.教法與學法的改進措施。(1)教法改進。為了改變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綜合運用講授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以及觀察法、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對一般性的知識通過口頭講述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其他各種方法在運用中常常要與講授法結合。②案例法。通過多種渠道(見習、網絡)搜集篩選幼兒園中典型的教育案例,包括圖片、視屏、文字案例、教育影片等,豐富學生對幼兒園問題的感性認識。③觀察法。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進行見習和觀察教師的課堂管理一日生活流程安排、師幼互動、幼兒的身心特點。并要求學生在見習的基礎上對所見所聞進行觀察記錄,如觀察區角、觀察幼兒園環境、觀察幼兒園師幼互動中體現出來的教師觀和兒童觀。
(2)學法改進。①情景模擬法。通過讓學生模擬扮演某些情景來加深學生理解與操作。如家園共育模塊讓學生扮演教師和家長,設定一個教育場景,來指導學生如何開展家長工作。②操作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進入蒙臺梭利實訓室操作蒙氏教具。③練習法。學生自己進行區卡和區域活動布局圖的設計,主題墻的創設、家園互動欄目的設計以及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方案設計等,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下加深學生的職業操作能力。④談論法。教師拋出一些社會社點問題,或提供影像資料,讓學生探討里面涉及的學前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問題。
3.教學考核的原則。教學考核應該注重發展學生潛能,增強學生自信心;注重評價學生創造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考核方式多樣化,既注重個人獨立思考,獨立表現,又注重小組合作;既注重實踐訓練,又重視價值體驗;既有定性評價又有定量考查;既有自評又有他評、互評;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本身。
根據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對應的職業崗位是幼兒園教師、早教機構工作人員等,所以培養合格的幼兒園一線教師是本課程內容選擇的主要依據。首先,該課程理論性和思辨性較強,對于理論學習學生學習興趣不如其他技能課高,但筆者認為“學前教育學”需要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教師群體去喚醒和點燃學生的教育熱情,從而讓學生去體會幼兒這樣一個生物人在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中如何變得靈動而不是默然,思維多元而不是僵化,性格溫情而不是冷漠。其次,實踐操作層面,盡可能地讓學生有了思想意識層面的改觀后,再加強學生的工作技能,如幼兒園主題墻的設計、幼兒園家長會的設計、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設計等這些具體且可操作性強的活動。最后,筆者認為只有培養學生心中對幼兒職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才不會被浮躁的社會所吞噬,從而堅持自己所愛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