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國,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效仿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培養方法在醫學院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當前我國大部分醫學院也是采取診所式教學方法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法律專業與醫學專業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兩個專業對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實踐性,而醫事法學專業是法律專業的一個分支,為了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一定實踐經驗的學生,并為社會提供符合社會預期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診所式教學法引入醫事法學專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最為主要的是診所式教學法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實施難點,這些難點影響了診所式教育在醫事法學專業中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對診所式醫事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了研究。
1.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實踐成本過高。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本較高,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成本的費用一方面包括診所式教育法中所需要的相關辦公場地、辦公設施和教學資金;另一方面包括診所式醫事法學專業教育中所需要的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針對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所制定的專業教材等。當前,對于高校在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實踐中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學校配置給診所式醫事法學專業的教育經費有限,而在較高的教育成本的壓力下,學校對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就難以保質保量地進行,往往會造成診所式醫事法學的部分實踐課程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融入實際情況的能力。
2.部分教學案例缺乏典型性。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中教學案例的選擇對于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法律知識具有關鍵作用。如果教學案例缺乏時代性和典型性,診所式醫事法學的課堂模擬及法律知識的探討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僅無法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久而久之也會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了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當前醫事法學專業的教學情況主要為低年級學生學習三大訴訟法,高年級學生學習衛生法、醫院管理、醫事法等與醫事法學專業性契合度較高的課程,而診所式教育模式往往會在高年級中進行開展,在高年級學生還未充分掌握衛生法、醫院管理和醫事法等專業內容時,診所式醫事法學的模擬法庭探討內容主要以民事、刑事、行政案例來進行,診所式醫事法學的教學內容未充分契合醫事法學的專業知識,從而使得學生對醫療糾紛案件的處理能力不足,難以在實踐教學環節充分掌握及熟練運用醫事法學的專業知識。
3.未根據訴訟程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法律專業的學生在實際的工作情況中,處理實際的醫療糾紛案件時,需要從起訴、擬定及遞交相關材料、答辯、調查取證、多方溝通調節、庭審辯訴等流程環節一一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而高校的診所式醫事法學專業在開展診所式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庭上辨證能力,學生通過在模擬法庭上將法律知識運用于一項項案例辨證中,從而達到醫事法學專業的教學目的。缺乏起訴、調查取證、多方溝通環節的診所式教育模式,使得學生難以鍛煉出全訴訟鏈條的相關能力,而在實際情況中庭審往往是迫不得已最后選擇解決醫療糾紛的路徑,同時,律師調查取證和與當事人之間的溝通在整個解決醫療糾紛案件中起著關鍵作用,醫事法學專業中診所式教育將主要精力用于培養學生的庭審能力,不利于學生鍛煉實操能力及應變創新能力。
4.教學體系缺乏有效性。目前部分高校的醫事法學的師資主要來自于法學和醫學,法學和醫學是兩個獨立的學科,這兩個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思維模式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醫事法學將這兩種學科體系融為一體,對法學和醫學專業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前高校的教師既要從事科研工作,又要從事教學工作,法學和醫學專業的教師在面對較大科研和教學任務的情況下,難以將法學和醫學兩個獨立學科的教學方法融為一體,各自為政的法學和醫學專業由于缺乏連貫性,而使得診所式醫事法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高校醫事法學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醫學領域的法律人才,所面對的問題及所要解決的糾紛是在醫療領域的相關法律糾紛,而獨立的醫學課程對于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既面臨著較重的醫學知識的學習負擔,又難以將醫學知識與法律知識融合起來,運用醫學知識來解決醫療領域的法律問題。
1.多方開拓渠道,豐富實踐教學經費。診所式醫事法學的實踐教學對于高校而言確實是一筆較大的經濟支出,高校為了突破診所式醫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經費不足等問題,可以采取多種渠道來擴大診所式教學經費來源。①高校可以聯合其他開設醫事法學專業的高校,通過聯合出資的方式,建設共享型診所式醫事法學專業實習基地,聯合高校之間可以共享相關辦公場地和辦公設備,從而減輕各校之間的辦學經費。②醫事法學專業可以積極利用該專業優秀教師的相關企業資源,在給予該優秀教師一定補貼的情況下,由教師將學生推薦到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組織或相關法律公益性組織中有償或無償學習。③根據學校自身的定位,積極尋求縣級市或以下的相關法律援助機構,讓學生無償地參與相關醫事法律案件的調查取證、文件整理、旁聽庭審等工作,既為相關單位提供相關工作人員減輕相關單位的工作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精選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案例質量。教學案例對于醫事法學專業的診所式教學具有關鍵作用,但是收集與整理優質的、典型的教學案例,對于醫事法學專業的教師而言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高校的教師由于缺乏實踐工作經驗,所掌握的知識主要局限于理論知識,而診所式教學需要醫事法學專業的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法來實現模擬法庭的教學模式,缺乏實踐工作經驗使得高校教師難以通過外界渠道,獲取切實發生的醫療糾紛案件內容,也無法通過外界渠道從律師事務所獲得相應的辦理案件。對此,建議高校醫事法學專業教師首先要積極與往屆醫事法學專業學生聯系,以師生關系的層面,從從事醫事法學一線工作的學生中獲取其辦理過的符合相關公開規定的醫療糾紛案件,將相關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并將其整理編輯成優質的教學案例;其次,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收集海內外公開的相關醫事法學方面的典型案例,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典型案例,挖掘其中的理論知識和律師辦理這些案件的亮點,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最后,通過各校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的碩博案例分析畢業論文,來從中了解到相關的醫事法學相關案例,并將其合理豐富整理成文,挖掘論文中的教學亮點,融入理論知識后,整理成典型教學案例。
3.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診所式醫事法學教學中最為典型的教學方法為模擬庭審法,當前部分高校在采用診所式教學中的模擬庭審法時,將主要的培養重點放在了庭審部分,而事實上高校醫事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需要經歷多年儲備相當豐富的醫事法學及其他相關知識后,才可能進入法庭進行庭審,而前期醫事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更多的是在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援助中心,給庭審律師充當助手,主要的工作職責在于幫助庭審律師起草相關起訴文件、幫助庭審律師調查取證、整理后期的庭審或調解文件、協助庭審律師整理上庭文件、協助庭審律師與相關當事人進行積極的溝通等,同時這些協助庭審律師的過程也是學習及鍛煉自身庭審能力的過程。因此,高校對醫事法學專業學生實行診所式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處理整個法律糾紛案件的流程工作,從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
4.根據培養計劃合理設置教學體系。醫事法學專業融合了醫學和法學的專業知識,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醫學本科專業培養年限設置為5年,法學本科專業培養年限設置為4年,而要學完這兩大獨立學科的所有知識內容需要9年的時間,對于高校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顯然缺乏現實性。為了讓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既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地運用于實踐工作中,又能夠讓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恰當的年齡完成相關學業,醫事法學專業的培養年限應設置為5年,這5的培養計劃應該以前兩年學習基礎課程,第三年和第四年學習專業課程,第五年為專業實習,對于優秀的學校可以采取本碩連讀的方式,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而本碩連讀的培養年限以7年為限,這樣與其他學科的本碩培養年限時間一致,讓學生能夠以較好的年齡畢業后從事社會實踐工作。同時,在課程設置上,醫事法學專業目的在于培養懂醫學也懂法學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學校應積極鼓勵醫學與法學專業的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和學術研究,探討出一套融合的醫事法學教學體系及相關融合性教材,讓學生根據現實的醫療糾紛案件,學習核心醫學知識,避免將過多的精力用于學習無實踐價值的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診所式醫事法學教學方法從理論上而言對于醫事法學專業的培養目的能夠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在現實的教學實情中,部分高校的診所式醫事法學教學卻存在諸多痛點,本文將這些痛點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得出了現代部分高校在診所式醫事法學教學中存在教育實踐成本過高、部分教學案例缺乏典型性、未根據訴訟程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教學體系缺乏有效性這四大問題,針對這四大問題,本文提出了多方開拓渠道,豐富實踐教學經費;精選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案例質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根據培養計劃合理設置教學體系等方法。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但在實踐層面還需要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