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基礎”是中等職業學校機電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機械零部件、機構及機械傳動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自2016年起,依據江蘇省教育廳公布的《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實施方案》,2014年秋季入學的江蘇中職學生成為首批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的學生。中職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三部分。測試時間一般安排在中等職業學校三年級上學期。中職學生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均采用A、B、C、D等級制評定成績,學生達到C級以上等級為合格。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機械基礎”專業基礎課的學業考試結果不是太理想,合格率為94.7%,其中C等為68%。究其原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另外復習迎考的時間有限,因此實行“機械基礎”有效教學非常必要。探尋有效的中職“機械基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注重技能訓練、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從而培養學生掌握“機械基礎”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業測試成績。
為激發學生學習“機械基礎”的情感體驗,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之前,讓學生利用周末觀察汽車前窗刮雨器、公交車門的啟閉、拖拉機自東卸料等運動規律。再從學生的認知入手來介紹平面四桿機構,通過將鉸鏈四桿機構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熟悉的情境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共鳴。另外,在講解“機械基礎”“輪系”時,可以日常生活、工程實際中的定軸輪系的應用為實例,如鐘表、車床主軸箱的工作原理的動畫來引入輪系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如創設教學情境進行“輪系”的后續學習“定軸輪系傳動比的計算”,考慮到機電系以男生為主,可以選取男生生感興趣且熟悉的汽車和車床這兩種學生熟知的機器的演示動畫來創設教學情境。拋出問題:手動擋汽車在行駛過程的變速是如何進行的?車削加工時主軸是如何變速的?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入本次課的內容,從實際情景出發,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統一到“做”上,才能培養一流的創造型技術人才。例如,在學習“機械基礎”鉸鏈四桿機構時,為了讓學生對鉸鏈四桿機構形成認知,給每組分發4根長度不一的冰棍棒(預先鉆好孔)以及螺栓、螺母若干套,讓學生動手組裝“鉸鏈四桿機構”。然后引導學生分別以不同的長度桿作為機架,觀察其運動特點,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最后歸納總結。通過“做中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此外,在介紹“減速器”時,帶學生到車間實地拆裝減速器,讓學生充分認識減速器的結構,并全面了解對軸、軸承、齒輪、鍵等零件在機器中的位置和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事物、主動認識事物,然后回到課堂上學習減速器的相關理論知識。通過“做中學”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為今后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保障“機械基礎”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生學業考試的通過率,立足于“機械基礎”課程,依據大綱,將每個知識點制作成短小篇幅的微課或PPT知識點等信息化資源,上傳到藍墨云網絡平臺上,學生再通過手機進行移動學習,在平臺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與老師和同學互動,儲備理論知識。同時將“機械基礎”試題庫上傳到平臺上供學生隨機練習,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查漏補缺。通過信息化資源的整合,力求為“教”和“學”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多媒體網絡課程,提高“機械基礎”學習的有效性。下面從課前、課中、課后介紹如何實施“移動課堂”教學。
1.課前準備——提前感知。課前先向學生公布本次課上需要完成的任務。教師圍繞“機械基礎”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制作成微課和PPT知識點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讓學生提前學習課堂內容。如還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查閱資料,儲備本節課所需要的知識,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以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發布環節,課前及時發布信息通知,布置學習任務,設置情景任務,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學生在課前學習若干個重要的知識點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或者兩次簡單的測試,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摸底,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授課計劃。
2.課堂實施——“做中學”。課堂實施部分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圍繞教學目標每節課確定1~2個任務。任務的設計可以是并列的關系,也可以是難易程度遞進的關系。課堂教學中以任務引領學生探究,讓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課前習得的相關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突破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為了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課堂上可以適時發起舉手、搶答和指定回答等活動,讓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成為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各組完成任務后,拍照上傳到藍墨云討論活動中。講解完重點和難點后,在藍墨云上進行隨堂測試,檢驗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來決定下一步的計劃,隨堂測試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重要參考。
3.課堂實施——課后提升。課后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實現認知遷移,布置學業考試題庫中的輪系類題目的在線測試,讓學生自我檢測,為后續的學業考試做好準備。另外,在藍墨云“機械基礎”課程上學習新的內容,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通過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通過實施“移動課堂”營造一種學生積極參與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掌握“機械基礎”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測試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