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兒園 張艷榮
模式認知是幼兒園階段數學領域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經過一年多的進班觀察、視頻分析、理論學習等,教師對什么是模式、大中小班模式的核心經驗、幼兒的學習路徑及相應的教育與指導策略等PCK知識日漸豐富,但總體而言,教師的認識仍較為籠統,遇到一些具體問題,就會產生困惑。
這一天,4歲半的麥子穿的項鏈就引起了教師們的認知沖突。
自由進區時間里,麥子一直認真地擺弄一盒大小、顏色與形狀各異的串珠,剛開始她穿了只有一種顏色珠子的項鏈,過了一會兒,她又穿了黃色和藍色。教師想知道她的想法,于是,就蹲下身問:“你是按什么方法排的?”麥子說:“我是按大小排的。”又過了一會兒,顯然是相同花型的珠子不夠了,麥子問道:“我的珠子沒有了怎么辦啊?”老師沒有回應。她自言自語道:“換別的樣子的珠子也可以吧?”之后,麥子換了其他珠子,但是依然是一個大,一個小。
針對幼兒穿項鏈的模式規律問題,在場的教師基本分為兩派,多數教師認為“這不是模式”,少數教師則認為“這是模式”。于是,持不同觀點的教師自發地分成兩組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認為“這是模式”的理由如下。
“模式就是有規律,這個有規律。”
“可以預測到接下來她會穿什么,這就是模式。”
“幼兒創造的是一種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模式,她能不受顏色和形狀干擾,抽象出大小來排列模式,說明她的思維水平比較高。”
認為“這不是模式”的理由如下。
“如果是模式的話,那么ABABAB模式中,每個單元是一模一樣的A和一模一樣的B在重復。她這個A和B都變了,根本就不對。”
“模式必須是以一個標準排列。這個排列顯示出孩子內心的標準不穩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這根本不是模式,不管是按顏色,還是按形狀,都不對。”
“沒有規律。數學必須得嚴格。”
“前面幾個是模式,后面的不是。”
“后面和前面不一樣,總體看這不是模式。”
“有規則、有規律的才是模式。這個沒有規律。”
“重復的單元雖然有點近似,大小、次大小、再次大小……但又不是一模一樣的重復,不是模式。”
“老師提供的材料不夠,太難為孩子了。本來孩子可能會,但是材料問題導致她弄錯了。”
糾結點在于,如果幼兒創造的是一個模式,可是模式的定義里說了,模式是某一個單元的不斷重復或遞增,比如ABABAB模式,A和B在每一個單元里都是一模一樣的,而不是相似。所以從這一點看,這不是模式。
由于雙方誰都不能說服誰,最后決定各自回去查閱資料后再討論。
什么是數學模式?模式是在物理、幾何或數里發現的所有具有預見性的序列,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和現象之間本質、穩定、反復出現的關系。
既然是單元的不斷重復與遞增,那么上述案例中幼兒創造的模式沒有完全重復單元的內容,大和小都發生了變化,似乎不是模式;可是,這個序列中又明顯能感受到有一種規律在里邊。到底是不是模式呢?如果是模式,怎么解釋ABABAB中的A和B就是一模一樣在重復的現象呢?很多資料里都沒有提到重復是不是“一模一樣”。
這樣思考下來,原來分歧點在于“模式里重復的內容到底是什么”。
當問題聚焦后,在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李娟博士的帶領下,老師們從一種屬性特征的模式出發,再次進行討論。
比如,顏色的模式,“紅藍、紅藍、紅藍”,確切地說重復的僅僅是顏色,而且是先紅后藍的顏色關系。
比如,簡單的形狀模式,“圓形正方形、圓形正方形、圓形正方形”,重復的是先后的形狀,不管這個形狀的大小、是否帶有顏色。
比如,性別的模式,“男孩女孩、男孩女孩、男孩女孩”,重復的是性別,先男后女,而不管男孩女孩的長相和身高。
原來,模式真正在重復的不是具體的顏色或形狀等,而是事物之間的一種關系。而關系有相對性,不管成人還是孩子,都要排除各種干擾,深入去分析和感受其中的規律性,如果憑借這種關系能夠預測到下一組會是什么,那這就是一個模式。
之所以會產生認知沖突,一方面,是由于學科知識體系單薄,不僅教師自己的認識片面,而且同幼兒的學習過程一樣,我們被視覺看得到的顏色、形狀干擾,形成思維定勢,認為模式中單元的“重復”就是一模一樣的事物在重復;另一方面,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孩子的材料,一模一樣的、現成的商品居多,而現成的商品一般都有標準的形狀和顏色等,無法激發幼兒不斷按屬性重新分類從而獲得發散性思維。經常操作這些材料,孩子接觸到的屬性單一,不僅無法感受到分類、排列模式的樂趣,還束縛了孩子模式能力的深入發展。
一方面,要盡量多為幼兒提供有吸引力、最少有三種屬性特征的材料,并和階段性教學課程相配合。另一方面,在材料數量上要注意層次性。對于模式概念掌握水平高的幼兒,有時要刻意不提供充足的材料,激發幼兒利用更隱蔽、更特殊的屬性特征分類和排列模式。對模式概念掌握水平一般和較低的幼兒,盡量提供足夠數量的材料,并注意減少材料多屬性的干擾,降低難度。同時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體驗運動中、音樂中的模式,以豐富幼兒對模式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