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否能達到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合作學習評價是否合理、科學。如果評價方法不當,不但不能有效促進合作學習,還會對學生學習起到負面影響。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學習任務以及實施狀況等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評價方法,并加以綜合運用。
國外對合作學習的研究開展較早,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其中小組成果共享法、小組獎勵個別化測試法、合作測試法和日常觀察法等運用比較廣泛。
1.小組成果共享法。小組成果共享法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隨機抽取一個組員的學習情況來進行評估。在考試之前,各小組組織合作學習,對要測試的內容進行共同復習,突破難點和重點,然后參加考試。考試結束,教師隨意挑選小組中一個同學的試卷進行評定。其分數結果,就作為整個小組所有同學的分數。其意義在于通過考試促進合作學習,形成真正意義的學習共同體。二是以小組共同的學習成果作為每個成員的得分。比如,合作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一份調研報告、撰寫一篇論文、命制一套試卷、排練一個節目、朗讀一篇文章、分析一部名著等,全體成員都獲得同一個分數。
小組成果共享法的結果是所有小組成員共享一個分數,似乎缺乏公平性。盡管這樣,美國合作學習研究最有影響的學者約翰遜兄弟對此方法非常推崇。筆者也認為這類評估方法對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有著積極意義,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促進優秀學生對小組其他成員的幫助和帶動。
2.小組獎勵個別化測試法。該方法和小組成果共享法一樣,也是通過測試的手段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所不同的是小組各成員的成績既有相關性,又有獨立性。每個人獨立的測試成績是自己最終成績的基礎(主體)部分,還有一個分數必須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如果小組中的所有成員都達到或超過預先設定的一個標準(不同的測試,標準是動態改變的),小組每個成員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勵分。這樣,每個學生的分數就由個人原來的基礎分數和小組的獎勵分數相加而成。比如,四人學習小組成員小王同學在某次數學測試中得了83分,語文測試中得了80分,最后結果是小王同學數學成績為83分,語文成績為85分。因為,該小組四個同學在語文測試中都達到或超過了標準分75分,四個學生均獲得了5分獎勵分。而在數學測試中,有一個同學低于標準分80分,所以該小組成員都沒有得到獎勵分。
該評價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設置獎勵分,而這個分數必須在測試前通過優秀學生對薄弱學生的幫助和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獎勵分的設置彌補了小組成果共享法的缺陷,推進了合作學習評價的實效。
3.合作測試法。考試的目的不是甄別和給學生排隊,而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和深入的理解。對于一個具有較高思維含量和難度的試卷,可以先分小組對測試題目進行合作學習,然后根據大家討論的情況在給定的時間內進行考試,獨自答卷。這樣的測試,增加了試前合作學習環節,把測試變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考試試題作為一個合作學習的誘導源,讓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再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再把這些想法獨自寫在試卷上。
這種評價方法實際是對傳統考試評價的改良,將合作學習作為考試中的一個環節嵌入,更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與合作,也讓學生體會到測試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而非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從而淡化了考試的功利性,強化了考試的學習性。
4.日常觀察法。日常行為觀察法就是 “針對每個合作學習小組和小組中的每個學生的合作行為進行日常觀察和評價”。教師通過對各小組合作學習的因素和環節進行觀察和記錄,及時了解各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和指導,從而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日常觀察法主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觀察的內容。教師的觀察要包括小組預習情況、回答問題情況、提出問題情況、討論交流情況、完成任務情況等。二是觀察結果的呈現形式。描述性評價要及時、具體、有針對性。對于量化評價可以設置實體分數卷或電子分數,比如將分值的范圍設置到0分到5分,完成預期目標的小組都可以獲得5分。日常評價貫徹的是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能力差者,同等情況下多得”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是帶有競爭性,而且只有少數人得到獎勵。而合作學習的日常觀察法,由于事先確定了標準,只要經過努力,各小組都可以得到獎勵。但這種評價相當費時費力,需要教師有高度的教學智慧和靈活性。
隨著合作學習的實踐和研究,我國一線教師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學習評價方法和策略。
1.“成員捆綁式”評價。 “成員捆綁式”評價實際上把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與合作學習小組的評價綁在一起。個人取得成績(回答問題或考試等),不但自己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所在的小組也得到相應的獎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成績把小組成員編為1、2、3、4號。同樣一個問題,若每組的1、2號答對了,加0.5分,若3、4號答對了,加1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激勵基礎差的學生在同學幫助下,積極承擔學習任務和回答問題,而學習優秀的學生,不但要自己學會,還要積極主動地幫助組內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學懂,這樣小組才能得到更多的獎勵。長此以往,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和習慣就形成了。優秀的同學因幫助薄弱同學,為小組爭得榮譽而獲得成就感。在幫助薄弱同學的過程中,也使得自己的學習更加扎實、更加優秀。薄弱同學不但沒有成為小組的 “負擔”,而在優秀同學幫助下為小組做出貢獻,也得到大家的認同,從而喚起主動學習的意識。如此循環往復,小組成員在互相幫助中進行學習、合作、交流、成長,促使了共同的發展,實現了合作學習的初衷。
“成員捆綁式”評價方法的內核是把個人評價與集體評價捆綁在一起,個人的表現影響著小組的評價,個人的進步就是小組的進步,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和作用,在教師的同伴激勵與約束中不斷得到進步。
2.實物標的評價。在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很多老師都采用實物標的對小組進行評價。比如,用 “大拇指”對學生進行獎勵,“大拇指”積累到一定程度,更換為 “笑臉”,“笑臉”積累到一定程度,更換為 “紅旗”。再比如,有老師參考網絡游戲的晉級規則,根據學生的表現,分別授予士官和尉官,再根據學生的進步,逐漸晉升為校官和將官。中小學生對于直觀的物品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某種程度上,實物標的對學生具有更強的激勵性。實物標的直觀形象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
實物標的進行評價時,要對不同標的物在不同階段交替使用。也可以用倒立的大拇指、哭臉、黑蘋果等對學生進行懲戒和批評。總評時,按一定的規則相互抵消。采用實物標的方法評價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之間相互競爭,組內同學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從而促使學生增強合作意識,營造出你追我趕、互促互幫的學習氛圍。
3.自評與互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反思和自我評價,這是從根本上觸及學生心靈,讓學生逐漸認同合作學習,通過查找、發現、改進在合作學習中的存在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合作學習效率。自評和他評工作每次的間隔不宜過長,一般建議每周或每兩周一次,可在班會課上進行。讓每個同學先在小組交流,對自己的發言次數、作業質量、同學互助情況、小組展示效果等進行自評,給自己打一個自評分數。小組長根據大家的自評情況和自評分數,總結出本組這一段時間合作學習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找出今后改進的措施,并且為本組評定一個分數。事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出小組得分規則,加分或減分的具體條例。
教師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引導各小組進行互評。各組經過組內分析、深入思考和討論后,派一名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總結性匯報,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問題和建議,最后,各小組成員經過商議,給其他小組打一個分數。自評和他評的最后階段,每個學生都要思考其他同學的優點和缺點,并拿出一張便箋,在上面寫下這樣的話:“我要學習……”“我要批評……”等等,然后將寫好的便箋張貼在合作學習宣傳欄上。
班里每周或每兩周開展一次優秀學習小組評選活動。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自評和他評進行正確的引導,樹立典型和榜樣,使班級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4.構建學習共同體。在講授某個問題時,可能需要大家相互討論,教師可以把小組成員按學習成績進行編號,同等編號的同學在學習上基本是一個層次。經過小組討論、研討后,讓同一編號的學生代表小組進行匯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對匯報最佳的小組進行表彰和獎勵(可用分數或實物),對存在問題的小組進行點撥和引導。
班內信息欄上公布的不再是個人的量化分數,而是整個小組的成績,以此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每個小組長都要及時對組內成員和小組得分情況進行記錄。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記錄,如柱狀圖等對各小組分數進行增減。
“一對一師徒結對”是最小單位的合作學習共同體。師徒互助的內容有:互批作業、互相背誦和聽寫、分析試卷、研討難點等。老師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定期表彰優秀 “師傅”和 “徒弟”,使他們成為互惠互利的共同體,促進優秀生具有更多的擔當和責任,也有效地改變了待優生的學習態度,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評價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各種方法雖然有所差異,但其宗旨都是引導學生個體與集體聯系起來,在集體中獲得共同的進步和發展。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遵循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弱化個體評價,強化集體評價”的合作學習評價原則,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