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交往以其諸多優勢對小學生產生著極大的吸引力。網絡交往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家長、老師乃至全社會的關注。目前來說,國內外對交往教育的研究較多,也有不少研究者對網絡交往做了研究,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有的研究者還探索了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等。但是對孩子,特別是小學生該如何進行正面引導,增強小學生抵御網絡交往不良行為能力的相關研究卻較少。為了能夠對廣大中小學生的網絡交往提供更有針對的幫助和正確引導,筆者對武漢市小學高年級596名小學生的網絡交往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調查結果顯示,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在小學生面前,網絡交往的弊端非常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內在條件來說,小學生沒有很多生活經驗,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學生的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不強,使得很多小學生沒有正確的網絡態度,很容易沉迷其中。調查顯示:11.2%的學生會在半夜大家睡覺后上網;26.3%的學生會經常關心好友是否在線;31.9%的學生會間隔很短就想關心自己發布的信息是否被關注或被回復。上學期間進行網絡交往時間每周有2小時及以上的學生有18.5%。寒暑假期間每周網絡交往時間有4小時及以上的學生有19.6%;其次,家庭和學校教育滯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教育,使得小學生的網絡交往直接暴露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危險重重又很難控制。調查發現,在網絡上信息注冊和頭像大部分真實的學生有34.6%,完全真實的有20.0%;愿意接受陌生人交友請求的學生12.9%,想要與網友見面的學生有19.1%,和網友見過面的有7.0%,認為網絡人際交往十分安全的學生占到12.8%。這些數據告訴我們,相當一部分孩子非常缺乏網絡交往的安全知識,這對其學習與成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挑戰。
基于對目前小學生網絡交往情況的調查分析,因網絡帶來的不良影響而躲避網絡,對小學生進行橫加攔截并不是很好的方法,堵不及疏也是很多研究者針對此問題的共同呼聲。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接觸網絡的初級階段,如果從一開始就植入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和品德,能有效增強他們抵御不良網絡行為的能力。筆者認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網絡交往實踐中抓住時機,對其進行正面引導是比較有效而且可行的做法。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參與網絡交往的行為相對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網絡改變了我們生活的速度、節奏、方式,網絡使我們過上了古人無法想象的幸福生活。我們面對的是科技的高速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競爭異常激烈的信息時代,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已經密不可分。
網絡交往以自己特有的新奇性、廣泛性和虛幻性對小學生正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對網絡認識的起始階段。如果抓住機會對其進行引導,有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交往態度,培養良好的網絡交往品格,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只要用好網絡這個工具,深入到孩子網絡交往的實踐中,充分發揮網絡交往的優勢更好地實施教育,在網絡交往中對小學生進行網絡交往的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現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要素的互動便是交往,通過交往引起學生思維活動才能獲取和吸納反饋信息,而且用網絡交往的方式與小學生進行互動產生的感受也會更加直接和深刻,受到的教育也更具有說服力。在網絡交往實踐中實現幫助個體樹立主體意識,能較好地使人認識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形成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和良好的網絡交往品德,以增強對不良網絡行為的抵御能力。同時,這種教育方式順應了時代潮流,滿足了小學生想要認識網絡、接觸網絡、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實現的需要。筆者建議老師和家長應該增強網絡人際交往的認識,充分利用網絡交往,在實踐中來對孩子進行教育。
家長、老師要增加與孩子進行網絡交往實踐的機會,在網絡交往實踐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良好的品德。我們對小學生上網時間做了調查,歸納出以下特點:從上網時間上看,78.7%的學生會在節假日時進行網絡交往,19.8%的學生會選擇在放學后進行網絡交往,16.6%的學生會在心情不佳時上網與人交流。調查顯示,小學生的主要上網時間在節假日。
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具體說來有三個相關主題——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心理特征、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孩子進行網絡交往教育的實施者是家長和老師。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孩子第一次認識網絡、進行網絡交往也是從家長那里習得的。小學生進行網絡交往行為主要是在放學后和假期中進行的,而且主要場所是家里。所以,家長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網絡交往行為會對孩子生深刻的影響。作為家長更應該努力學習先進的網絡技術,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應該率先示范,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家人應該成為孩子的第一個網友,并且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和互動交流狀態,在與孩子互動交往中激發孩子的積極體驗。這樣,家長就開辟了一處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進行交流互動的新陣地,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和諧的關系帶來的幸福感又能便于自己做好對孩子思想行為的掌控、引導工作,培養孩子積極的網絡交往的品質。
老師也是這樣,與小學生建立網絡交往關系不僅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了解小學生內心狀況,還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對小學生進行學校的延伸教育。每個班級最好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班級的網絡交往平臺,便于小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習。班級、學校網絡交往平臺是目前小學生進行網絡交往實踐比較可靠、安全的交往空間,也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教育陣地。對孩子進行網絡交往的正面教育重點在于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網絡交往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網絡交往品德。家長和老師要在孩子第一次進行網絡實踐時就要使他們認識網絡社會的美好與丑惡,為小學生推薦合適的網站,合理安排網絡交往與學習的時間,指導和鼓勵孩子在正規網站參與分享和交流。同時,還要注意加強網絡交往的安全常識教育,宣傳良好的網絡交往規則和行為準則,在互動實踐中傳播美好品德的種子。
網絡交往的廣泛性、隱蔽性等特點使得小學生網絡交往的監督管理十分困難。然而,良好行為習慣的建立離不開監督和管理,呼吁全社會凈化網絡環境的同時,更有效的是我們也要為小學生努力創造健康的交往環境。
班級群體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常見的網絡交往群體。從調查中看,小學生的網絡交往對象主要還是自己的同學,可以利用班級網絡群易于監管的優勢,發揮小學生的集體監督意識,共同營造健康網絡交往環境。老師、家長和同學可以聯合起來建立本班的網絡交往群,共同制定班級群的公約,民主選出監管信息員,建立監管機制,發動小學生互相監督、共同約束,共同提升監管效果。
小學生參與網絡交流固然有風險,但不能因噎廢食。教師應該更積極、更深入地了解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網絡交往的優勢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成長,幫助其適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1]朱敬先.健康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65.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