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興寧市崗背中心小學 廣東興寧 514500)
中國是禮儀之邦,孔子主張:“不學禮,無以立。”孟子也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些話彰顯了禮儀的重要性。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當代小學生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生文明禮儀觀念淡薄已經成為大家有目共睹的一個現實,這也反映出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力度明顯不夠,本文主要從教育環境方面深入分析小學生文明禮儀缺失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改善的對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主要來自良好的家風和正確的教養觀念。只要具備了高尚、健康、和諧的家風才有可能培養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為規范的孩子。這取決于家長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決于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準則和做法。現如今,素質教育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但大部分家長仍存在重智輕育的思想,認為文明禮儀是無關大雅的小節,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家長從孩子剛進校門那一刻就非常重視他們的學習成績, 向孩子反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家長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用在輔導子女的文化課上,給孩子報名參加校外輔導班,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學習鋼琴、 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培養孩子的興趣專長,而對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獨立生活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方面卻不太重視。2015學年,我班學生鐘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他從不主動和老師打招呼,班級工作也不積極參與。經過了解,是其父母認為小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有一定的特長就可以了,禮貌問題等他長大后自然會的。還有一些家長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加之自身禮儀修養的欠缺,使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再加上現在單親家庭多、留守學生多,使孩子身心不能健全發展,導致了禮儀教育的缺失。
學校是傳播文明禮貌的重要場所,在普及禮儀知識、增強倫理教育、傳播現代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從目前實際狀況上,學校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對德育的內容理解狹隘,把禮儀教育排斥在外。有些學校即使重視禮儀教育,但教育方法簡單單一, 采用的是權威式的說教方式,過于空泛抽象,脫離生活,不重體驗。對小學生而言,缺乏知識性、價值性和意愿性。一方面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教科書中有關道德觀念的優點,向學生進行“推銷”,不允許有任何異議;另一方面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某些道德條目并養成某些道德習慣,過早地以成人的行為規范約束兒童,壓抑了兒童的天性,極易造成兒童對道德認識的反感,明顯背離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教育形式機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禮儀觀念的形成。
中國當今的社會正處于一種大變革、大轉型時期,社會環境錯綜復雜,社會上的歪風邪風容易誤導幼稚的小學生。網絡信息的多元化都可能導致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出現反復性,有些小學生迷戀虛擬的網絡游戲,不認真學習,嚴重者厭學逃學,與父母嚴重沖突,成天成夜地泡在網吧里,新的社會問題和新的社會疾病,網絡成癮就出現了,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文明禮儀教育。2016學年,我所帶班級有一學生劉某,不但學習不認真,經常跟老師作對,而且在家也和家人矛盾重重,頂撞父母、出言不遜。通過家訪得知,劉某非常喜歡看那些不良電影電視,經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夜不歸宿。與人交流滿口污言穢語、口無遮攔。與此同時,假冒偽劣的嚴重影響,賭博打牌的不良風氣,甚至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都給孩子的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導致現在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禮儀教育方面還十分欠缺,一些學生對師長出言不遜,對同學態度粗暴,行為野蠻無理,處處盛氣凌人,毫無禮儀修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當前,文明禮儀教育還沒有正式列入義務教育課程中,雖然不少學校開設了專門的禮儀課程,但文明禮儀教育還是沒有受到真正的重視。針對小學生文明禮儀缺失問題,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來提高小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
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的基礎。人的知書達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實踐獲得的。目前,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文明禮儀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 ,歸納起來,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一 、在社會上,表現為遵守規則 、維護公德 ,同情弱者 、扶貧濟困、愛護環境、善待自然;二 、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與人為善 、謙虛謹慎 、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尤其是在對外交往中 ,講禮儀 、講信用 、重形象 ;三、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尊老愛幼 、家人和睦 、鄰里團結 。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召開師生大會,利用校園廣播、國旗下講話、黑板報、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等形式大造輿論,營造濃厚的文明禮儀活動氛圍,使師生充分了解文明禮儀活動的做法和要求,認清其目的、意義,充分認識講文明、懂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社會文明進步對師生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是進一步培養具有日常行為習慣的要求,是打造文明和諧校園的基本要素。。經過廣泛的宣傳發動,使廣大師生進一步認識開展實踐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明禮儀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全體師生的自覺行動,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講禮貌的良好氛圍。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始終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重要性,他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小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干涉 、影響。用榜樣的力量,能使教育形象化、具體化。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處處講明、講禮貌,用自己的言行做學生的表率。這一點很重要。就小學生而言,他們非常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務必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務必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在課堂教學及各類教學活動中均使用規范的禮儀標準,以在對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中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比如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也應該向學生問好;當老師不小心做錯了事,也要敢于向學生道歉。再如,教師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那么教師就應該以身作則,絕不上課鈴聲響了半天還不進教室或者下課鈴聲還未響就離開教室。這樣的小節,尊重了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相信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們一定會受到積極影響,從而為文明禮儀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樹立學生榜樣。小學生在實踐中的榜樣影響,除了教師外還有學生,學生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他們愛表揚,具有向上的心理。平時可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對學習表現好的學生及時肯定、表揚讓他們得到滿足的體驗,增強他們的進取心,繼續發揚優點,同時對其他學生也是一個鞭策 。
家長是小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小學生的很多言談舉止全是從家長身上學來的,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家長的支持配合是必須的。再者,古語說得好,“育善在家,發智在師”。三字經也說得好 ,叫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還可通過制定三好學生達標表,使家長知道學校近期在對學生進行什么教育,自己應該幫做些什么。學校應該主動為家長提供 “家校”聯系的平臺,家長更應該加強與學校的聯系、配合,只有家校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真誠默契地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合格人才、優秀人才,我們的教育才會圓滿,才會成功。除此以外,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課外活動時問,開展文明禮儀的音美活動、體育活動、中隊活動等。學校適時與當地社區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關心,充分挖掘校外資源,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例如:組織學生開展綠色環保、敬老扶幼、安全無小事等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同學們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鍛煉。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在小學階段最為重要,最為關鍵,我們必須把握這美好時光,全力實施文明禮儀教育,以期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從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