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五十二中學 黑龍江大慶 163000)
初中歷史知識非常繁雜,而且存在很多的歷史矛盾甚至是謎案,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會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卻出現了“零問題、零提問”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
本文將從初中歷史課堂提問過程的不足之處(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兩方面進行分析,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通過問題去探究有效的培養方式,具體如下。[1]
(1)提問之后見無人提問就很快說出答案:有些教師為了趕課堂教學進度,常常不管問題的難易程度,在提問之后見無人提問就很快說出答案,原本的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讓教師輕而易舉的解答出來,看似是節約了教學時間,實則是浪費了寶貴的問題資源,學生聽后無感,甚至沒有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2]
(2)對答案的分析過于全面,不能接著提出問題:許多歷史教師認為,只要給學生以全面的、細致的答案,學生就能搞懂問題并且學會知識,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全面的,答案分析的越全面,學生通過此問題發現其他問題的概率就會降低,常常一大段的解析過后,學生仍舊聽的懵懵懂懂。
(3)單方面的問題陳述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都屬于不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嚴重消磨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教師還始終堅持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提問環節則主要表現在單方面的問題陳述,使得學生失去學習主動性,從而喪失學習興趣。[3]
(1)不敢提問,害怕說錯:學生不敢提問是因為其存在較大的心理障礙,害怕因說錯問題或說的問題非常低級而遭到其他同學甚至是教師的恥笑,因此不敢開口,同時,有些初中生(尤其是女孩)性格比較內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也羞于開口,即使開口聲音也非常小。
(2)缺乏興趣,不愿意提問題:有一類學生不知道該問什么,原因是其對歷史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即使其歷史學習并不存在什么很大的困難,甚至其明明知道自己想要問什么問題,他還是選擇不開口。對這類學生來說,雖然其學習能力較強,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學習心理障礙。
(3)不知道該問什么,不會提問: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其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很大的現實困難,例如基礎知識記不住、不理解常見的歷史典故、不會分析歷史事件等等,即使其想提問甚至敢提問,但種種現實的學習困難卻只能讓其不知道該問什么。
(1)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里所說的足夠的思考時間并不是指很長時間,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不同的時間去思考和解答,不能因為學生不提問就自行亮出答案,也不能因為問題太簡單就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
(2)給問題“留白”,以問題為引,串聯課堂知識點:提問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適當的給問題“留白”,即找出不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繼而引導學生由一個問題去思考另一個問題,自然而然的串聯課堂知識點,這樣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課堂提問過程變得平順有序,從而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改變提問方式:單方面的問題闡述弱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改變問題的提問形式以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就變得十分重要,例如教師提問“簡述1840年鴉片戰爭的全過程。”這樣的問題就是單向的,而換一種提問方式“同學們怎么看待1840年鴉片戰爭的全過程?”這就變成了一個雙向的且具有互動性的問題。[4]
(1)鼓勵學生,讓學生敢于提問: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鼓勵學生,從而幫助學生走出陰霾。對于存在學習心理障礙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以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鼓勵他們克服心理恐懼,從而讓其敢于開口提問。當然,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過程非常艱難,教師可以鼓勵,但絕不能逼迫或威脅,這樣不僅違背師德,還容易產生反作用。[5]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提問的興趣,即通過讓學生難度恰當、內容恰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讓其產生想提問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總結提問方法的興趣,即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總結提問方法,即知道自己該問什么問題,什么問題才能自己需要特別關注的。
(3)夯實基礎知識,可利用問題回顧教學內容:對于歷史學困生,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其夯實基礎知識,并通過問題引導其回顧舊知識,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教師在日常的提問過程中也要多考慮歷史學困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感受,明知其不知道該問什么就不要強迫其提問。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造成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提問和釋疑過程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不敢、不想和不會提問題,因此,優化課堂提問過程的策略也需要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述意見只是筆者的淺見,更多更好的策略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