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即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通過深度融合互聯網與各傳統行業,以創造發展新生態的“+”計劃或模式。“互聯網+”的提出不僅引發了各行各業的深刻變革,也催生了新的知識變革。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在哪些方面有變化?這些變化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又有何啟示?值得我們探討和分析。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Ⅱ)》對知識作了以下定義:“人類認識的成果。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標準的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所獲得的對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識?!盵1]由此可見,知識既可以是理論化的,也可以是實踐性的。在“互聯網+”時代,由于互聯網的工具性功能更為突顯,所涉及的知識也多集中于效用層面,因此可將知識分為實體性知識和虛擬化知識、核心知識和外圍知識、過程性知識和結果性知識。由于互聯網的“+”絕非是與各行業的純粹性相加,而是一個復雜且多變的動態生成過程,因此,“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應是一個多向加速流動的動態混合體,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的需要而更新??偟膩碚f,具有以下特點:
1.在內涵和外延上呈現多維性。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知識的增加呈幾何倍數,知識的不確定性越來越明顯,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正不斷被深化和拓展,呈現多維性特點。主要表現在:①內涵層面。更多的潛性知識進入知識論視閾,隨著與顯性知識的融合速率加快,知識的時代性特征越來越明顯;海量的知識正由“重”變“輕”,通過對知識的“過濾”,有價值的知識選取變得尤為方便快捷。②外延層面。知識的開放性越來越強,知識共享的力度越來越大,知識域被極大地擴大;個體知識與公共知識、學術知識與實用知識不再彼此割裂,而是能夠相互融通和轉化。
2.在呈現方式上顯現全新性?!盎ヂ摼W+”時代下的移動智能化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顯現全新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知識間的時空界域被打破,知識的獲取無須通過“中介”可直接獲得。②更多的潛性知識突破知識界域直接顯現于知識表層,學術知識和實用知識,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融合的更為密切。③全新的知識呈現范式,越來越凸顯出知識的開放、生態、聯動、共享和融合等形態特征。④知識的呈現日益趨向于圖片影像化、結構層次化和精致典型化,且生態化、共享性和可視化正逐步成為“互聯網+”時代知識最為核心的特征。
3.在存儲方式上呈現層級化?!盎ヂ摼W+”時代的知識儲存基于云儲存的虛擬、高速和鏡像,呈現層級化特征。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存儲空間的急劇擴大化,二是知識信息提取的智能化和形象化。對于個體而言,儲存是個體按照所需,將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單線知識加以保存,加以管理的過程。對于團體或組織而言,儲存意味著將所集聚的雙線知識加以保存,加以管理的過程。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或組織對知識的存儲都呈現出潛在性和層次性的特點。知識的存儲需要依靠新的智能化技術,但也需要個體將自我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數字化知識進行融合建構,這樣的知識存儲才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4.在管理方式上呈現多樣化。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即對知識的充分積累、獲取、共享、重用和創新,以滿足個體或團體組織對知識獲取的需求過程。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在管理方式上呈現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多樣化的知識管理工具或平臺?!盎ヂ摼W+”時代為知識的管理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和工具,如Web log、Wiki、Mindjet Mind Manage、云存儲和智能化搜索等知識管理工具和平臺的出現,為個人和團體組織對知識的管理和分享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選擇。②極具邏輯的知識管理體系。人們在管理和整理知識的同時,也在考慮知識取用的邏輯層次,對知識主題所要求的核心資料以及一些重要資料加以分類、摘錄和重組,這些多樣化的知識管理的工具和平臺為知識的邏輯取用提供了便利,使得知識的管理也更具邏輯性和層次性。
1.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尊重人,力求對人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呈現出開放、生態、跨界、共享的特點,越來越人性化,這使得我們需要對當下的職業教育重新做出定位和審視。“互聯網 +”時代,注重知識的人性化,“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2],以用戶對知識的體驗作為產品設計和誕生的根本出發點,這呼喚職業院校在育人方面需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是踐行“以人為本”核心育人理念的最好方式,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方式踐行“以人為本”核心育人理念時,應始終堅持用優質的產品和至上的服務來提升學生對所受職業教育的認可度?!盎ヂ摼W+”與各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才參與,這就要求職業學院校在人才培養時,主動適應這一融合需要,系統性地培養能對接“互聯網+”時代產業發展的多梯度人才。
2.職教變革需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新的教學模式急需被引入?!盎ヂ摼W+”與教育的融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教育模式,這些新的教育模式極大地推動了當下職業教育的變革。①MOOC的引入。MOOC即“慕課”,大規模在線開放型課程的簡稱,它的基本特點是開放性、網絡聯動性,它的出現直接沖擊了傳統意義上職業院校教師直接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②微課的介入。微課即運用信息技術,根據人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自定步調,逐步呈現碎片化教學內容的教學視頻。它有教學時間短、互動性較強、制作簡便實用等基本特點,它的出現順應了“互聯網+”時代下的碎片化學習。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引入。翻轉課堂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師生一起互動解決知識難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有教學視頻短小精悍、教學信息清晰明確等基本特點,它的出現讓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習自主權,為教學構建了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和氛圍。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對數字技術的駕馭能力,將職業教育領域中常用的項目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與“慕課”、翻轉課堂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相結合,以探索出適合職校教學要求的教學模式。
3.增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增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是“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變革的必然選擇。①用人單位層面?!盎ヂ摼W+”時代職校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需要用人單位的參與,用人單位所提供的標準更為接近新行業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在職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方面,用人單位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提供給職校教師實踐鍛煉的平臺,對職校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和新的行業性知識加以培育。在教材建設方面,用人單位可以根據“互聯網+”時代下行業和未來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與職校一起開發具有多維特征的立體性教材。②學校層面。職校應主動對接用人單位對“互聯網+”時代職校人才的培養標準,根據用人單位和新行業的市場需求進行職教人才的培養。在專業建設方面,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課程資源并營建新的專業課程群。在實訓方面,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室和實訓基地,“以解決職業院校實驗實訓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大幅度節約辦學成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