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天河區棠德南小學 廣州天河 510665)
自古至今,朗讀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開展朗讀訓練,是有效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充分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指導一年級學生開展朗讀訓練,并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朗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朗讀學習與交流的良好平臺,充分激發一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促進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加強一年級學生的朗讀訓練,可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1]
在當前的小學朗讀教學當中,不少低年級學生都不知道如何來進行朗讀,尤其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傳授給一年級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想要讓學生朗讀好課文,教師必須讓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不遺漏字詞,不自行添加字詞,不朗讀出錯別字,不進行重復朗讀等。把握以上朗讀要點,才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教師傳授給一年級學生正確朗讀的方法時,可立足于把握朗讀的語調、語氣、節奏等,引導學生控制自己的朗讀速度,注意讀出詞句當中的重音,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進行正確朗讀,逐漸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經過一段時期的朗讀訓練,學生便能夠流利地朗讀整篇課文,并且可以通過朗讀進一步認知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教師在教《荷葉圓圓》一課時,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學生朗讀課文內容“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樘稍诤扇~上,眨著亮晶晶的眼睛”的時候。教師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說出,應采用怎樣的語調、語氣、節奏來進行朗讀,并尋找出詞句當中的重音部分。由于一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所以教師還可利用跟讀的方式進行朗讀教學。教師首先進行范讀,讓學生通過仔細聆聽范讀,學生通過初步模仿教師朗讀去學習與掌握朗讀的方式與技巧,教師再放手由學生進行自我朗讀、全班分組賽讀。如此一來,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朗讀水平便會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也隨之提高,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2]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當中,必須投入感情,才能較好地認知與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感悟課文當中打動人心的情節。鑒于一年級的學生年紀較小,詞句積累較少,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朗讀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較好地把握課文的主題內容、寫作特點,并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小組探究學習,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學生才能學會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例如,在教《彩虹》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握課文當中的重點詞句:“你就不用挑水去澆田了,你高興嗎?”、“我拿著圓圓的月亮照著你梳頭,你高興嗎?”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疑問句的朗讀,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當中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濃濃的親情。教師可組織學生劃出課文當中的重點詞語并造句,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詞語的意思,以讀帶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具體意思。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可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優美的背景音樂來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讓學生充滿深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融入教師創設的情境當中,從而為課文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才能夠真正感受到課文當中的“我”充滿了童真童趣,不但想要努力地減輕爸爸的勞動負擔,想要讓媽媽能夠變得更加漂亮,而且想要讓哥哥能夠開心快樂。學生有了這樣的感悟與體會,就可較好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當中,進一步認知與了解課文當中的那一個充滿了愛心的小女孩,充分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能夠充滿感情地閱讀課文,達成該課教學的情感目標。[3]
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可通過朗讀訓練這一有效的途徑,較好地讓學生鑒賞與品味文章。讓學生能夠通過朗讀,深入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當中。例如,教師在教《棉花姑娘》一課時,筆者首先安排學生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分析與研究課文內容,課文當中寫到:“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開嘴笑啦!”在碧綠與雪白兩個詞語時,筆者分別將“碧綠”換成“綠色”,將“雪白”換成“白色”,然后由學生將課文原詞與替換詞語后的句子進行比較朗讀,學生通過對比朗讀便可感知原詞與替換用詞的句子所體現出的差異性。教師再指導學生理解“碧綠的葉子”,能夠體現出棉花姑娘健康的生命狀態,而“雪白的棉花”則體現出棉花具有的優質品質。因此,兩相對比之后,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原詞與替換用詞相互比較,還是原詞的用法更加貼切,能夠較好的體現出課文內容,有效彰顯出用詞的最佳效果。作者通過這樣準確的用詞,充分表現了事物的特征。這樣一來,學生在朗讀的過程當中,便能深入認知與理解課文當中詞句所蘊含的意思,讓學生能夠充滿興趣地進行朗讀,有效培養學生朗讀的語感,并為學生的深讀奠定基礎,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把握教學重難點。[4]
總之,想要較好地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必須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適合學生朗讀的教學手段,才能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圍繞在教學當中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以情入文,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能夠較好地鑒賞品味文章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師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觀察摸索出適合本班一年級學生的朗讀教學方式,以利于有效地提升班級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提升一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從而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