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4)
在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一直是一個特殊而備受關注的群體。加強以及改進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時也是深入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的根本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新階段,如何與時俱進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探索一套適用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日常管理模式也成為了新的議題。
要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認識到其區別于其他內地漢族學生的不同之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成長環境、民族習慣、個人經歷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有以前幾個特點
一般來說大部分來到內地高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在來到大學之前,他們所受的教育水平和難度相對于其他普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學習基礎相對來說較為薄弱,很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學習,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積累相較于其他同學確有不足。來到大學之后,他們不僅要面對大量基礎課的學習,同時還要面對英語四級、六級考試。加之他們和同寢室、同班級的同學學習基礎相差較大,同時由于民族的差異存在距離感,使得他們很少愿意主動求助同學和老師,久而久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容易出現掛科、逃課等學習問題。
在每學年的貧困學生認定階段,通過對學生本人的情況說明和對學生家庭情況的調查,我們發現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家庭地處偏遠地區,家庭人口較多,家庭收入以務農為主,受天氣影響較大,且受教育水平有限,導致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經濟條件較差,一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通過勤工助學來補貼日常開銷。
相關文獻研究表明,受學習因素、經濟因素、人際交往因素等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其他普通同學較大,其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在人際交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異,飲食習慣的差異等,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更愿意同本民族的同學來往,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基本上也僅限于同寢室的范圍內,有的甚至和同寢室同學基本上都沒有交流。在參加班級活動、集體活動時,經常缺席,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在入學后不久就容易形成同民族同學之間的“小團體”。
少數民族學生相對于其他普通同學來說更有文體方面的特長,他們身體素質較好,能歌善舞,在組織的各項體育比賽、運動會和晚會的報名過程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善于發揮自己的特長,并且也愿意在這樣的場合表現自己。
在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我們經常發現在消息的通知傳達方面,他們經常會遺漏重要的通知,很多時候在材料的提交日期或者申請日期已經截止之后前來詢問。在節假日、寒暑假返校等節點,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不能按時返校,而且經常出現聯系不上的情況。
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平時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和其他同學存在差異,很多其他普通學生在大學入學前也沒有接觸過少數民族同學,不懂得如何尊重和處理這種差異。在初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引發矛盾。此外,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部分少數民族同學的漢語語言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礙,和同學老師的日常溝通交流就不夠順暢,更導致了他們和同學、老師之間關系的疏遠。
進入大學之后,在一個新的環境里,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民族習俗、生活習慣與漢族學生不同,以至于溝通交流不順暢,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掌握不到學習方法、另一方面生活能力也較差,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喪失信心,自我認同感較低,把自己定義為“后進生”,降低個人的學習目標和追求。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過程中發現,他們經常抱有一種不掛科就萬事大吉的思維,并且有試圖依賴專業教師“特殊照顧”達到不掛科的目的想法。
作為國家培養的未來民族地區穩定和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肩負著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的使命。然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在語言、生活習慣、風俗信仰以及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成為了老師眼中的“特殊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輔導員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更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應該和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著更深入的接觸和了解。[2]在日常的工作中,輔導員要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學習,把少數民族學生的言行放在他們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增加情感共鳴。在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時,輔導員可以靈活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慶祝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異鄉的溫暖和關懷,從而真正做到從文化根基開始,搭建起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
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借助思政課教師的力量,以課堂為載體,將課堂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將有關時事新聞熱點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思想教育中,使他們能夠在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切實感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重要性,增強學生對于愛國的感性的認知和理解。同時,輔導員也應該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通過QQ、微信等了解民族大學生思想動態,及時進行思想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情懷。
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入學伊始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還是抱有較大的期許,也有要求進步的愿望。他們的身上也有著少數民族特有的熱情和淳樸,在對他們進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誤導,通過日常談話等形式,親自和他們接觸交流。堅持“多溝通,常調查”,了解他們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和實際需求,再對點對人開展幫扶工作。同時也要了解他們日常的習慣,比如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使用QQ的較少,使用微信比較多,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建立一個微信群,做到相關的通知單獨提醒,掌握方法。讓少數民族學生對輔導員產生信賴感,打消距離感。
充分利用上下屆學生和同屆學生的力量,進行朋輩輔導。可以邀請高年級優秀的少數民族學生,以定期開展講座、論壇的形式分享學習經驗和大學生活經驗。同年級的同學中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利用業余時間,組建學習輔導小組,為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為每一位少數民族學生配備一名同寢室幫扶同學,成立互助小組。
為了更好地做好新疆大學生的工作,新疆教育廳在2012年下發的《新疆內派管理教師管理辦法》中指出:要向部分內地學校選派新疆內派管理教師,并協助內地學校加強對內地新疆學生的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4]由于內派教師有著和少數民族學生相似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少數民族大學生比較喜歡與內派教師交流,因此內派教師是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有力支撐。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在一定情況下要加強和內派教師的溝通與合作,達到協同育人的理想效果。
作為身處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更要認識到輔導員的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不管是面對普通漢族學生還是面對少數民族學生,都要堅持自己的工作原則,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方面,更要去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模式。在工作上要更加謹慎認真、細致投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