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2010年左右移動智能設備的日益普及,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從陌生逐漸被廣大師生熟悉并習慣使用,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一股潮流。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的優勢在于轉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模式,適應了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趨勢,更易于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動力。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微課也扮演著越來越突出的角色,對于德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和技術要求。德育教師應當及時跟上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腳步,掌握微課的簡易制作方式,避免微課制作的誤區,達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1]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在《2015年全國高校(高職高專)微課教學比賽方案中,對于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微課的定義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技能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2]
微課的主要特征如下:
1.小而精練,易于使用。一堂的微課通常在10 分鐘以內,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個人計算機終端(PC),也能夠利用常見的便攜式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在線流暢地完成觀看、學習、下載、評價、反饋等學習任務。
2.內容簡潔,選題精確。微課選取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環節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某一項專題或實訓活動,講解或者展示日常教學中主要的,典型的、常見的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選題不能過大,需時不應過長,應以“一課一題”、“一課一點”為宜。
3.整合資源,手段豐富。做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資源,微課應當有效整合動畫、視頻、圖片、網頁等各類多媒體內容,還可以包含素材、習題、點評、反饋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營造一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情境,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
4.簡明易懂,學做結合。微課的教學過程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是學做一體的有機結合。因此微課的制作要貼近當前中職學生的思維模式,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切實做到主線突出、重點清晰,邏輯嚴密,易于理解,反饋性佳。
根據上述微課的定義和特征,作者以需要參與制作人員的數量做為區分標準,簡要分析幾種常見的德育課程微課制作方式。
錄屏類微課適用范圍較為廣泛,是德育微課較為初級和常見的一種方法。錄屏類微課主要將文本、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教學內容編輯成為課件,按照時間順序逐一展示,并通過錄屏軟件進行同步錄制。錄屏類微課適用范圍較為廣泛。
錄屏前,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主題和目標,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并制作完成教學課件(課件通常以PPT為主要展示形式)。展示課件必須在在較短的時間中完整表達教學內容,邏輯關系清晰。課件的頁面設置應當簡潔大方、圖文并茂。合理配置頁面構圖顏色,除了原始的黑、白兩種顏色,最多搭配三種其他顏色,避免出現色彩過多刺眼的現象。課件中可以適當引入動態效果,動靜結合,達到活躍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錄屏的優勢是實施步驟簡單易行,不需要掌握較為復雜的計算機技巧。錄屏的缺點在于主要依靠課件展示教學內容,場景單調而缺少變化,容易引起視覺厭倦。
錄屏類微課僅1人即可完成。
剪輯是將各類視頻素材通過視頻編輯軟件加工成為一段新的微課內容。剪輯類微課主要適用于需要進行展示、分析、表演等德育教學的內容。
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擇教學重點,根據教學選題準備好相關素材,做好剪輯準備。依據講解的時間順序,教師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將不同的視頻素材進行分割和拼接,適當加入字幕、片頭和片尾,完成剪輯制作。
現在流行的視頻編輯軟件較為豐富,根據作者的使用經驗,可以依據操作的難易程度簡單分類如下:(1).適合初級使用者簡易快速制作的《格式轉換大師》、《視頻編輯專家》等。(2).適合入門制作者,具備常見特效,直觀好用的《會聲會影》系列等。(3).適用于高級制作者的常見非線性編輯軟件,如《Adobe Premiere》系列或《EDIUS》等。
剪輯的優勢是內容豐富,素材較為廣泛,容易獲得。例如各類廣播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媒體制作的時政類、法制類、道德類、行業類等新聞報道、專題節目、綜藝題材等都可以做為德育微課視頻素材的來源。由于剪輯通常采用原素材的大部分內容,因此視覺效果較好,較易吸引學生的關注。
剪輯不足之處在于:(1).視頻的素材主要來源日常積累,對德育教師的專業敏感度和視頻下載技巧有一定要求。(2).由于視頻素材通常來源與網絡,一旦公開展示要考慮版權問題,不利于廣泛傳播。(3).剪輯對于教師的計算機視頻制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剪輯類微課通常1人即可完成。
當前的中職學生社會經驗少、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有限,普遍對于動漫作品感興趣。為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貼近學生的審美水平,采用二維動畫的方式呈現微課內容,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維動畫是一種現代的藝術形態,通過幽默虛擬的角色形象、夸張的表情和造型、明亮豐富的色彩、立體有趣的動作效果,不僅滿足了人視覺體驗,更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口味”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完善,以往需要專業藝術人員才能制作的動畫效果。現在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自行設計制作了。
制作二維動畫微課前,教師需要提出明確的教學需求、教學目標、成果目標,提供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點內容,撰寫相應的微課腳本。制作動畫時可以采用當前常見的二維動畫制作軟件,如 GIF Animator、Flash MX、Retas Pro、Toon Boom Studio 、Adobe After Effects、萬彩動畫大師等。
二維動畫的制作投入量相對較低,技術限制小、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細心。一個 5 分鐘左右的二維動畫微課,通常需要 2 至 3 個星期完成。
二維動畫的不足之處在于對于需要教師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并對教師的計算機綜合制作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條件許可,制作二維動畫類微課建議主要采取2人合作的形式,德育教師負責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和微課腳本準確無誤,技術工作由相關的計算機專業人員負責完成。
情境再現適用于案例分析類的德育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以學生扮演其中角色的方式呈現,使學生產生真實可信的實景體驗。情境再現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有效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情境再現需要教師具備創造性思維,考驗教師的創意策劃、 分鏡頭腳本、實地拍攝、后期剪輯等一系列綜合能力,通常是需要一個團隊共同完成。例如,在一個專業的微課制作團隊中,德育教師要帶領團隊成員形成理念共識,完成從創意到劇本,從勘景到分鏡頭腳本,從攝影師、燈光、美術到錄音師和演員等一系列準備和落實工作;在拍攝制作過程中逐項完成聲音、 光影、 色彩、 縱深、 運動的具體運用;在后期剪輯中監督和實施最終呈現效果。如一個3人制作團隊,拍攝1場 8 分鐘左右的微課,從前期準備到拍攝成片,大約需要 4天左右的時間。
情境再現類微課能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度、體驗感和真實性,是微課制作中較為高級的一種方式,其綜合制作難度也是較高的。
限于德育課程概念較多,缺乏吸引學生案例的特點,有不少微課僅出現簡單的文字和課件,畫面缺乏變化,不能吸引學生的觀看興趣。一堂好的微課應當是文本、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的綜合展示。例如作者在制作《政治經濟與社會》課程中關于“收入”的微課時,緊密結合教材概念,特別利用圖表、動畫等形式展示、分析近年來我國各地個階層的工資收入統計數據,豐富了微課內容,加強教學效果。此外,有部分教師認為微課就是簡單拍攝一下自己講課的過程,混淆了課堂實錄與微課的區別,這類簡單錄制課堂實錄的視頻通常也不能達到微課的效果。
微課的宗旨是在短時間內傳授知識,主要以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為根本使命,而不是展示技術或者炫耀美觀。因此與上述的第1點相反,過度追求技術化和視覺效果必然會影響觀看者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行探索能力。一堂好的微課應當是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傳遞出精華內容,同時能引發學習者的深度思考。德育課程的微課制作沒有必要積極要求“高、大、上”的制作技術,而應當貫徹制作方便,簡答實用、容易傳播的思路。例如在上述微課制作方式中的錄屏制作插入簡單的動畫效果,再進行簡單的剪輯,同樣能夠達到預期的微課效果。
微課的突出特點是“微”,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太多。根據作者的經驗,一堂好的微課應當控制在10分鐘左右,其中涉及的知識點不超過2個。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等這類概念性較強,涉及理論內容和案例較多的德育課程,可以考慮制作系列微課,而不能貪一時方便,將概念或內容全部放入一堂微課。
作者近年來多次參加和觀摩全國和全省的德育教學設計比賽,發現部分教師對于微課的使用存在一個較為常見的誤區:將微課放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微課的主要作用是創建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所以應當在課堂教學前布置觀看微課。如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微課,那么微課就成為了普通的視頻案例,不能達到原本的設計效果。
在實際教學當中,有部分教師認為微課的內容不需要再經過課堂教學。其實,微課與課堂教學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最終都為教學服務的,不應當人為的割裂。微課既是課堂教學的前置,也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一堂成功的微課,最終達到的結果是充分發揮人機互動的技術手段,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及時進行學習反饋或評測。例如在《心理健康》課程的微課結束前,根據微課的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心理測驗題目,安排學生利用“問卷星”等各種免費在線問卷網站作答。學生看完微課后,只需要輕松點擊一下問卷的鏈接,即可自行測試學習效果。在線測試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使德育教師能夠很快掌握相關的測試數據,為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