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8.95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法:收治高血壓患者76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試驗組在社區走訪時給予心理護理,對照組不給予心理護理。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遵醫行為良好,心理自我調整能力增強,血壓穩定且接近正常水平,高血壓并發癥明顯降低。結論:心理護理能使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高血壓;社區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社區護理一詞源于英文,也可澤為社區衛生護理或社區保健護理。根據美國護理協會的定義,社區護理是將公共衛生學及護理學理論相結合,用以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的一門綜合學科。社區護理以健康為中心,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為目標。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社區高血壓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齡35~65歲,平均54歲;病史1~8年。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所有患者每隔1周測量血壓1次,詢問有無并發癥及用藥情況。
選擇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高血壓診斷標準確診為高血壓,且處于第1、Ⅱ期的患者。排除標準:無法接受心理護理,合并其他疾病者。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年齡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健康教育:集中進行高血壓專題講座,介紹高血壓病的概念、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危險因素、注意事項、藥物治療原則及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教會患者在家正確測量血壓,日常生活中怎樣防治高血壓病,如控制體重、體育活動、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對個別人、個別問題加強指導,發放高血壓病防治手冊。1個月后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高血壓病危害、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遵醫行為、心理健康、精神情緒等方面。確保試驗組對高血壓病知曉率100%。②心理護理措施:針對不同人群實施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一個人生病后往往難以一下子適應,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像高血壓這種終身性疾病,焦慮、悲觀、憤怒、對并發癥的恐懼等情緒時常纏繞患者,使其痛苦不堪,進而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也有的患者因高血壓沒有明顯癥狀而麻痹大意。在與患者的交往過程中,護士要注意溝通藝術,提高交流技巧,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根據不同患者采取相應措施,使患者產生親切感、安全感,只有取得患者信任,才能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讓患者在正確認識疾病的基礎上,焦慮、悲觀者學會自我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而麻痹大意者能按時服藥,改變不良行為方式,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疾病。③家庭成員支持:在走訪時要與患者家庭成員溝通,講明利害,取得家庭成員支持。溫馨的家庭氣氛和家人的關愛,不僅能讓患者解除焦慮、悲觀、緊張等不良情緒,而且有助于患者良好生活習慣,如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體重、按時作息等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患者按時吃藥,堅持治療,建立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和決心。④建立高血壓患者之家:在社區建立高血壓患者之家,定期組織活動,增加患者之間的交流幫助,互相介紹戰勝疾病經驗,有助于不良情緒的改善。有時病友的積極勸告比醫生更能打動患者、說服患者。⑤保持聯系:每個患者手中都留有醫患聯系卡,當患者有需要時,能隨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及時獲得幫助,對有恐懼心理患者具有安撫作用。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試驗組血壓低于與對照組,并發癥和死亡情況少于對照組,見表1和表2。
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心因性疾病?,F代人緊張的生活方式,巨大的生活壓力,加劇了精神神經因素的致病作用。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問題,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它使我國腦卒中發病絕對數在國際上遙遙領先,而且發病率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高血壓的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導致的家庭及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更引起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目前,高血壓的病因雖然尚未明確,但普遍認為高血壓病是由多種遺傳因素與多種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全身性疾病,其不僅是流行最廣泛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最早被公認為與精神、行為、社會因素相關的心身疾病。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給予心理、藥物、飲食、功能鍛煉指導,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社區醫務人員由于與居民有更多的接觸機會,更容易與高血壓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患者信任,因而能更好地進行心理護理。廣大社區醫務工作者要利用好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多種方式做好社區心理護理工作,從而提高社區人群的健康意識,提高對高血壓的認知水平,進行自我防護,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從而保障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