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英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中語文愈發注重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閱讀時充分思考,領悟文本豐富的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以此促進思維嚴密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的提升。在此前提下,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活學生思維,讓其向更高、更遠的層面跳躍,還能靈活調度“教”與“學”的關系,讓課堂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一、導讀——巧設支架。激活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閱讀離不開學、思、疑、問,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閱讀,在認知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具體引導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經驗、認知水平以及預習情況,進而把握文本特點,結合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確保學生有所收獲。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思考以下問題,即“哪些知識點需要互動探究適當延伸?”“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如何設問?”“直接提問能不能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設計教學時,要以“問題”為主軸構建支架,明確課堂目標。
如在教學《五人墓碑記》一課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問了十幾個問題,質量參差不齊,協商之后我們選取其中三個問題,以此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回歸文本,細讀深究:
問1:通過閱讀,我們都了解到了五人的義舉令人敬佩,為什么文章在第三節的最后一句才寫出這五個人的姓名?
生1:作者在描寫反暴斗爭時,不止寫了五個人,而是寫了包括“五人”在內的“吳之民”,想要表達的是民心所向、正義所在,以此襯托出閹黨的卑劣、無恥。
生2:第三節在提及“五人”是被“閹黨”看作“吳民之亂”而被殺害,這才一一列舉其姓名,強調“五人”是“吳之民”的代表,以此特寫,彰顯其犧牲價值之大。
問2: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么吳地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爭中行動一致,這說明了什么?
生3:這就表明無論是讀書人還是民眾都信仰正義,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生4:人心聚集之處就是正義所在,國有危難,匹夫有責,管他士大夫還是老百姓,舍我其誰?
問3:看來同學們都理解得很全面,既然是這樣,那文章為什么還要交代“故今之墓全乎為五人也?”
生5:前一段結尾處有“傫然”以此,意為“聚集的樣子”,而這里強調“全乎”就突出了這五人為正義而生、為正義而戰,最后為正義而死,他們因為“正義”永遠相隨相伴。
生6:顯然,作者在這里歌頌了“五人”的英雄氣概,不僅肯定了其行為,還贊揚了“賢士大夫”,表達了人們對其壯舉的欽佩崇敬。
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深入文本,推敲揣摩,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收獲了獨特體驗,可見問題驅動的課堂實效。
二、導練——主體合作。拓展遷移
所謂“主體合作”,主要指兩方面,一是師生主體合作,二是生生主體合作。無論是哪一種,都要以問題為導向,據此展開研究活動,促進解決。具體設計時,我們要緊扣要點設問,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探究,促進其寫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發展其多向思維。
在學習《漁父》時,經過課堂交流,我發現學生認知水平良好,為了發展其思維,我加深問題難度,給其設置了一道探究題:隨著時代文化的發展,漁父已然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并且具有某種文化內涵,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考慮到問題難度較大,我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可以同桌探究也可以是小組討論。討論之后,學生給出兩種結論:其一,根據《楚辭》對漁父的解釋,是隱世埋名的志士,可以得出漁父代表的是清高、俊逸的人格理想;其二,對“漁父”一詞拆字理解,“漁”表示垂釣;“父”通“甫”,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意為老年人輾轉人世,歷經滄桑,最終歸于寧靜,淡泊致遠。由此可知,學生已經深入文本,逐漸把握其內涵。這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借助問題深化理解。于是,我在探究題的基礎上二次引導:“對于漁父的形象,聯系‘水‘舟,你有何看法?”
生1:我知道《老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就表明道家“無為”的理想追求,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2:蘇軾的《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也蘊含著相似的精神。
生3:不僅是這些,還有柳宗元的《江雪》,其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也表明了相同的看法,同是小船,一樣的漁父。
由此,通過主體合作,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產生思維碰撞,不僅讓理解更全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深刻領會了“漁父”這一意象寄托的情思,得意時兼濟天下,報效國家,失意時歸隱山水,悠然自得,這種獨特的人生態度,豁達通透,由古及今,時代感很強。
此外,不僅要鼓勵學生個性解讀,還要引導其歸納總結,嘗試遷移,舉一反三。因此,日常教學時要注重寬松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宏觀把控,讓其不斷提升,走向完善。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時,我就抓住豪放詞的特點設計問題:“這是蘇軾的一首典型的豪放詞,你覺得它的豪放體現在哪些地方?”以此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結合文本歸納。獨立思考后,我組織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討論,一番爭鳴后得出以下結論:豪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景物描寫豪放,著重體現在修辭手法的運用,像“大江東去”“亂石穿空”等;二是周瑜形象豪放,具體描繪集中在美滿婚姻、儒雅風度以及卓越指揮才能等方面;三是感時傷懷豪放,詞人生不逢時,空有一腔壯志,與其憤懣一生,不如舉杯對月,一世逍遙。
這樣一來,學生就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入文本,抓住要點,充分感悟,不僅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瞻前顧后,全面分析,促進了閱讀思維的提升,無形中培養了閱讀能力,實現了學科素養的突破。
總之,問題驅動是促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打破傳統,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還突破局限,從新角度切入,深化學生思考。在具體設計時,要結合學情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作用,促進其體驗、感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