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生
談到背書,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死記硬背,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顯然不合時宜了。然而我認為學習語文最基本、最有效,同時也是最簡單的辦法之一就是背誦,背誦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是寫作的必要準備和前提,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為什么我們的不少學生在寫作文時抓耳撓腮、面帶窘相?為什么我們的不少學生的作文語言干癟、內容空洞?究其原因還是他們讀背熟記的東西太少了。也就是說,寫作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平時積累的素材過于貧乏,用時找不到材料寫,寫不出東西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肚里沒貨,怎么倒得出來呀。另外我們的不少學生看書時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地閱讀,真正要運用所儲備材料的時候常常顯得捉襟見肘,要么茶壺煮餃子倒不出,要么掛一漏萬,要么張冠李戴,不僅不能為文章增色,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想寫好作文,首先必須要有材料。材料從哪里來?其實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來自生活,來自實踐,通過實踐積累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另一條就是借助書本獲得間接的知識。因為書本是幾千年來積累、保存和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使人們獲得大量的知識。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里的“破”和“熟讀”是對閱讀較高層次的要求,即我們所說的“背誦”,它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背誦對作文的促進作用。因此,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通過廣泛的閱讀,多方面地汲取前人創造的哲學、政治、教育等思想,豐富歷史知識、社會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并通過實踐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能力,為寫作獲取正確、深刻的思想打下了基礎。另外,閱讀的宗旨和底蘊是汲取思想、豐富知識;而在語文教學中,閱讀的主要目標是積累語言材料,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感,掌握言語技能,為順利地表達思想打下基礎。這一切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歸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從而在作文時,就可以引經據典,順手拈來,而不會文思枯竭,無甚可寫或搜腸刮肚,寫不出幾個字來。
事實證明,背誦,對于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形成,其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從古至今,重視背誦并得益于背誦的例子舉不勝舉。
蔡文姬背誦了她父親的四百多篇佳作,最終自己寫出了《胡笳十八拍》的絕唱;顧炎武據說曾背下《十三經》和《資治通鑒》,養成了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而后成了彪炳千秋的大儒;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鐘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紅樓夢》書中抽出一段來,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征博引,成為一代文章大家。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想寫好作文,那就非得認真多讀書、多背書不可,努力做到“胸藏萬卷書,筆寫千篇文”。徜能如此,哪有寫不好作文的道理?
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我們隨意舉出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看看它是如何做到吐故納新、學以致用的。由于篇幅所限,僅截取文章片斷以供欣賞。這里所選的是2007年湖南省的高考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開頭部分:
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陶潛“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般的飄逸灑脫。詩意地生活,抑或應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般的溫婉簡約。然而,在生活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既不可能像陶潛一樣隱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樣率性而為,更不可能學易安整日對紅花綠葉訴愁思。難道詩意地生活只青睞古人,而將忙碌的現代人摒棄在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積才能薄發。考場作文的“靈感”決不是一時生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準備。該考生詩文功底深厚,深諳作文技法,這里巧妙引用三位名人的三句精彩詩詞,猶如初展之春色,為全文設置了詩意的背景,令人一見鐘情,吸引了閱卷老師的眼球,得到他們的青睞。對于考生來說,“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時注意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大量的詞語,那么不管考題怎樣,也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寫出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來。
當然強調背和記,決不會限制創造,文字的繼承性很強,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新。實際上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用了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中的語意:“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又如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語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試想,王勃、毛澤東等人如果腦子里沒有裝那么多前人的佳詞麗句,決不會寫出這樣的絕妙好辭,這靠的是背誦的功夫、記憶的效果。
梁衡,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原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他的多篇散文入選中學課本。作為記者出身的他曾多次說過,背書是記者的基本功,做記者的要經常背誦一些范文。此乃經驗之談,亦是肺腑之言,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引,我們的學生必須肚子里裝進很多范文,將它的詞匯、章法、思想融會貫通,爛熟于心,到時候才能拿得出來,才能變化組合。倘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背誦,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靈活地運用,日積月累,學生說起話來,一定會妙語連珠,作起文來,一定會妙筆生花!
既然背誦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那么我們就要重視這一關的落實,讓學生明確背誦的目的,提高背誦的興趣,因人而宜,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背誦哪些材料呢?背誦材料無非來自兩方面:課內的和課外的。現行的語文教材選擇了許多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往往是思想性的藝術性結合兼俱。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僅對課文要求背誦的詩、詞、文段一定要讀背熟記,就是沒有要求背誦的那些文章,凡是貼切的比喻句,生動的描寫句,精辟的議論句,優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詩、格言、熟語、歇后語、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也不妨將其熟背熟記,并加以聯想想象,生發引申,使之理解消化,化為己有,變知識為能力,為寫作打基礎,作準備,作為“儲備糧”貯藏起來。課外的讀物可謂有浩如煙海,我們要像海綿一樣廣泛地吸取,博采眾長。諸如像《讀者》《青年文摘》《意林》這類美文雜志所選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盡可能地多背多記。通過閱讀,可以學到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通過閱讀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詞匯,學習語言,領悟到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方法。此外學生的優秀作文更應該背誦一點。學生的作文和我們現實生活貼得更近,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對學生作文語言表達和語法運用上的借鑒,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這些東西記多了,就能“熟能生巧”,出神入化,寫作文就會得隨心所欲、游刃有余。
感此,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不能就作文抓作文,必須把作文和背誦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背誦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以寫出洋洋灑灑、文采飛揚的文章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