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君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是語文教師長期研究的課題,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任務。筆者從教多年,深感想要教好語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今天這個崇尚民主,張揚個性的時代。如果在語文課上,老師還是把學生當作等待灌輸的容器,還是按照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語文課堂必然缺乏應有的活力與生氣。
筆者認為語文要盡量避免涮回、枯燥和平鋪直敘,好課當求鮮活。下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教學內容積極引進“活水”
中學語文教材是構成語文教學活動的要素之一,是傳授語文知識、揭示語文規律的例子,是進行智能情思訓練的憑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很多老師非常重視語文教材知識點的梳理和講解,以為教材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以至很多人對語文產生誤解,似乎語文就是字、詞、句、段意、中心思想等知識點的死記硬背,甚至以為“語文課上不上,都一樣”。
其實從哲學上講,語文和社會、人生是不能完全分開的,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語文來源于社會和人生;另一方面,語文又反作用于社會和人生,對社會和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上固然要把教材作為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依據,但是若僅僅拘泥于教材內容,顯然不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社會性和人文特色:有對人生的感悟,有對友情、親情的關注,有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等等。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實際需要廣聞博采。一旦打開課本,教師可因勢利導將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拓寬教學的空間。在這里,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在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中尋覓自由、純真的童趣;可以跟隨卡爾·薩根把目光投向無窮無盡的宇宙,發現宇宙的精彩和神奇;可以從勇敢的海燕、平凡的白楊樹身上懂得應該向戰斗的英雄、平凡的勞動者獻上自己的敬意;可以結合《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詩句了解蘇軾的豁達、樂觀,進而建立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教學中可以積極引入社會生活源源不斷的“活水”,為我所用。同時也正因為社會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語文學習的資源才會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才會鮮活,富有魅力。
二、教法“活”。帶動學法“活”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的教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帶動學生活學活用。
1.美文賞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自然離不開“讀”。課本中那些名家名篇都有精彩的語言片段,有值得體味的地方。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誦讀,把文中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傳送給學生。比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用柔和的音樂和唯美的畫面營造優美的意境,教師再用語調、表I青的變化傳導課文的內容和情感,可能遠遠勝于長時間的講解。除教師的范讀外,還可以讓學生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個別讀、分組讀等形式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感,體味文本的情感。
2.問題巧設法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詢問觀點類的課堂,為了鼓勵學生給出較長且較深入的答案,其運用過程中最好遵循一個規則——不管教師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不可以草率的回答“是”或“否”。
比如上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可以分步驟設置這些問題:1.(讀者反應)小說中別里科夫的死使你吃驚嗎?2.(主題聚焦)小說主人公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正在醞釀巨大社會變革的年代,如果故事發生在21世紀初期,別里科夫的人生會有什么不同?3.(日志寫作)當你讀到全城的人對別里科夫的死感到快樂時,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請在日志中描述你的反應。
3.角色反串法
現在的課堂更多的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課文重難點,預先設計一些問題考學生,然后再對學生點撥、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就會習以為常,慢慢失去學習的新鮮感。有時不如讓學生來反串“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根據新課內容提出若干有價值的問題來考考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師生共同參與解決。
比如在上比爾博姆的《送行》時,可以請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提出若干問題來考老師,有的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寫得多好啊,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本文卻把送行寫成‘一出滑稽戲,這真實嗎?”有的問“勒羅不是真正的送行者,可他為什么送行時‘確實熱淚盈眶呢?”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課堂討論交流熱烈而有序,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4.妙比法
利用中學生爭強好勝、樂于競爭的心理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把比賽的形式或者比較的方法引進課堂教學,這在進行單元復習的課堂上很有效果。教師可以預先把單元復習的要點寫出,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對抗,看哪一方答的又快又準確,教師作為評判,對雙方表現進行點評、鼓勵,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更深刻的去了解文本。
三、師生平等對話,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動,更是一種獨特的社會人際交往方式。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知識的生成和生長,師生關系如何是其中關鍵因素。可以說,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語文課求“鮮活”的重要保證。
筆者主張,師生之間應該平等地進行“對話”。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一種資源,學生也是一種資源,雖然他們的內涵不同,但在課堂上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組織教學,而且教學過程和方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和諧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長。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靈活地處理教材,積極引進“活水”,合理使用教學教法,在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不斷呈現鮮活的語文課堂,定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做到教學相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