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殉
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發展?筆者認為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滲透兩個字:“讓”與“引”——“讓學引思”。
一、語文課堂教學“讓”的原因
“讓”就是要讓出語文教師長期以來的講臺霸主地位,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那為什么要教師撤出主陣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傳統思想并未走遠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特征,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我國素質教育已經走了近17個年頭,而現實的情況又如何呢?“大張旗鼓地喊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干應試教育”恐怕是語文課上心照不宣的秘密。君不見,中學生的書包變得越來越重,課桌上的書越堆越高,各大名校的周末已經形同虛設,試問那些被禁錮在教室里的方寸之地的莘莘學子,還有多少學習語文的樂趣?
2.學生想象力嚴重缺乏
在2017年7月由福建省科協、美國鶴廬亞洲文化交流中心第十四屆福建國際語文科普夏令營活動上,3名美國外教發現,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相當強,但想象力和創造力卻明顯不佳。事實上,中國每年有2000多學生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象力貧乏”。是中國的孩子天生就缺乏想象力嗎?很顯然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才是扼殺學生想象力的罪魁禍首。
3.語文教育發展前途堪憂
中國新生代想象力嚴重匱乏的現狀和隱憂,必然影響著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重要衡量指標。難以想象,一個沒有想象力,沒有創造力的國家能夠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而現實的狀況是,不僅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在其他學科,我們的教育思想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教學理念也沒有及時更新,導致整個語文教學水平停滯不前,前景堪憂。
二、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實現“讓”
1.轉變觀念
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要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F在的語文教材,信息量大,知識豐富,時代氣息濃。這與以前的教材重語言知識,輕閱讀能力、書寫能力的情況截然不同,再用以前觀念教學,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現實生活中,我們一些語文教師還守著先前陳舊的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何以如此?原因很新簡單,一是目前站在講臺前的老師,當年也是坐在講臺下,聆聽著老師講課的學生,而且后來還自認為因此而“成功”了,他們在心理上天然地認可了教師就是“講師”的觀念;二是現實的考評體系。與其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面對考卷“作案”的是學生,而最終審訊站在“被告席”的卻是老師。包辦代替心理在所難免。三是強烈的“責任心”。出于對學生負責,許多老師力求在課堂上傾其所學,傾囊相授,唯恐有丁點兒遺漏疏忽。轉變觀念,就是要把學生當作“人”,從而給予充分發揮的信任,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力性。
2.釋放愛心
教育其實是一場愛的等待,讓一切功利走開。誠然,教師也不能擺脫時代的束縛和影響,但我們的職業要求我們具有其他職業所不具備的道德甄別力和堅守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干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課堂的角度看,教師就要承認學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以足夠的耐心與包容,給予和營造廣闊的空間,靜待每一朵花開,讓每一個生命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明媚,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3.敢于放手
韓愈曾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苯處煷罂刹槐貢r時處處充當全知全的智者,可以適當弱化權威的潛意識定位,甚至可以故意藏巧,行不言之教。正如生活中,“懶”媽媽通常可以培養出勤快的孩子,“笨”老師卻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點都不難理解,每個學生都需要激勵,而當學生自我感覺自己的知識或能力超過了老師,那該是一種多么強大的學生動力啊!優秀的教師應當培養出更多超越自己的學生。
三、“讓”中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
1.放任自流
凡事過猶不及,有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干脆一讓到底,放任自流,結果亂成了一鍋粥。還有的教師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不管學生答什么,采取模糊評價,不置可否。教師成了毫無主見的“好好先生”,毫無原則的和事佬,學生對正確思路莫衷一是,自然也是貽害無窮。
2.流于形式
有的語文教師迫于教學改革所需,虛有“讓”表。過程可以自由發揮,但最終結局還是回到既定“劇本”。教師看似完全放手,學生討論確實熱烈,課堂自由民主,其樂融融。但不出幾分鐘,劇情突然反轉,教師不顧學生得出的結果是啥,只顧一味兜售現成內容,對學生疑點與亮點一語帶過。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趣味索然。
四、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引”
1.適時
《論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教師只有抓住最恰當的時機,才能使“引”恰到好處。這個時機就是“憤”“悱”之時,即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之時。對于時機的把握,自然需要教師長期積淀的教育智慧。
2.適合
所謂適合,是指語文教師需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要將眼前的疑點“引”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否則就可能出現“引”而不“發”的尷尬。
3.適度
“引”不是給,“引”只負責“導航”,至于采用何種效能工具,如何駕駛,全在學生。切不可以“引”代授,和盤托出。應欲言又止,以拋磚引玉。
總之,一“讓”一“引”,“讓”出的是教育的返璞歸真,“引”出的是教育的變革突圍。一“讓”一“引”之間,盡顯師者風范和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