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柳
語文這一門學科所囊括的文學作品涉及古今中外,但是從現階段初中語文教材來看,教材中每一個單元之間的聯系相對都比較薄弱,由此可見,在編排初中語文教材的時候主要是以內容為主,將相同內容的課文放在同一個單元內。“合二為一”這一哲學思想在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上有所體現,面對單元之間聯系并不緊密的語文教材,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以“合二為一”作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之間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一、“合二為一”思想概述
矛盾雙方既相互依賴又彼此爭斗的思想就是“合二為一”思想所要表達的,其指的就是對立面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合二為一”這一哲學用語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方以智所提出的。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一場關于“合二為一”與“一分為二”的哲學辯論在我國哲學界掀起,在“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中,對立都可以用“二”來表示,而統一都可以用“一”來表示,這兩者其實都通俗地表述了統一與對立之間的規律。中國古代的太極圖實際上表達的就是古代思想家對對立統一的看法,不論說太極圖是“合二為一”還是“一分為二”都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
現在“合二為一”思想在大學、中學、小學的語文教材中都有所體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其不僅僅是作者、教材與學生思路之間的契合,也是學生與教師思路之間的統一。“合二為一”思想出現在作者與讀者的思想情感中,這實際上就是文學作品中所強調的情感共鳴。
二、初中語文教材蘊含的“合二為一”思想
語文知識要求學習者能夠做到融會貫通,海納百川,因此學生要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融進所有的課外知識和課內知識。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將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這樣讓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能夠抓住主題。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對于語文知識一定要貫通。初中語文教材解讀的好幫手實際上就是“合二為一”思想,因為課本上很多語文知識都能夠被這四個字串聯起來。
“天人合一”是在初中語文教材思想內容上“合二為一”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這一哲學理論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也是我國古典哲學的精華所在,自然與人類之間和諧共處是這一古老哲學命題的重要思想內涵。在語文教學內容中,能夠起到提綱挈領作用的實際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諧社會的構建最終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協調。初中語文教材中節選《論語》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其中的問與學,實際上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達,與“合二為一”、融會貫通等思想相通。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會有一些必學的古詩詞,其實際上也蘊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一句詩的形式和內容上實際上已經做到了“天人合一”,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托物言志,借景紓情。對于這些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都可以從“合二為一”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利用“合二為一”思想設計初中語文教學
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合二為一”理念解讀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時,要從文章中的內容和詞句入手,憑空分析文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實際的。為了讓學生與作者之間通過文字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達到“合二為一”的思想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意運用“合二為一”思想解讀文本,通過對文章精彩形式、內容的解讀,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文字內容上所要表達的真摯情感。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肯定要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要注意問題的設置,教師創設的問題要能夠切實地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情感。通常情況下,一篇精彩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具有濃厚的思想情感,還有著較強的音律節奏,有鮮明的^物形象等等。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切入點的時候可以從這些精彩的內容人手,也可以從情感的內容入手。例如初中語文教材中比較典型的一篇美文《小石潭記》,這一篇文章中優美的事物和詞句非常多,作者在文章中所營造的意境簡直讓讀者身臨其境。教師在設計問題切入點的時候可以從這篇文章的詞句入手,讓學生討論詞句如何優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讓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合二為一”——和諧的美感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當然教師也可以從情感這一點來切入主問題,教師對文章部分段落、詞句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所體現的“合二為一”——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能很好地實現與讀者的共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