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不同,這門學科不僅承載著知識的傳授,還承載著觀念的引導。從小我們學習要愛護環境等內容,許多都是從語文教材中學到的。高中教材中如愛國、平等、民主一類的內容常會涉及,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體現。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只去在意字詞、語言運用的講解而忽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容的滲透,會導致語文教學的價值不能充分體現。在此,筆者選取語文教材中一篇典型的涉及到愛國內容的文章《蘇武傳》為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
一、以情境創設來滲透
直觀感受更容易進行情感的激發,學生在粗讀《蘇武傳》時可能對其中的情感沒有太多的感受,只能淺顯的了解蘇武有多愛自己的祖國。但是如果學生通過情境直觀的感受,就會有另一種深入愛國感受的感知。這樣也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滲透。如果有人在為你講述電影情節,通過他人的表述你會知道這個電影很感人,但是你沒有直觀地了解就無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到底是怎樣的。因而筆者在進行該內容的教學時選擇以影視資料來進行情境創設,影視資料中一位老人白發蒼蒼、孤苦無依,渴了以雪代水,餓了以氈代飯,在寒風中牧羊,心如鐵石,一個人獨自生活19年也沒有屈服于權勢。學生通過觀看影視資料的情境能切身感受到這樣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寧愿一人獨自牧羊,完成著單于給他布置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為了能回到自己的國家。雖然在情境中沒有一句語言直接告訴學生要熱愛國家,但學生能感受到蘇武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都能保持初心,熱愛國家,而與自己進行對比就會發現自己在祖國的保護下生活得十分幸福,就更應該有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感。
二、精讀文章,體驗情感
班固在寫《蘇武傳》時運用的語言可謂精妙,字字句句都有著飽滿的情感,但學生粗讀卻無法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內蘊,這篇文章還需要細致地去品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以文章的語言進行滲透。如文章中有“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近白”這一句子,看似平淡,如果教師不帶領學生去細致品味,而只在意內容的翻譯,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就無法被挖掘出來。從表面來看,這句話說的是蘇武從祖國出發的時候還是壯年,但是回到祖國時卻到了晚年。從翻譯的內容來看也沒有太多情感的內容。但是教師如果帶領學生去品味語言,了解蘇武因為愛國,在長達十九年的時間中無法與家人相見,同時還生活在凄苦之地,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才能將其內心支撐起來。學生更能感喟于蘇武抱定身碎亦不辱使命的愛國精神的偉大。
三、以對比進行滲透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愛國者,但同樣也有一些叛國者。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同一時期或面對同一情況的人的事跡找出來,為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將他們的素質進行對比。如秦檜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百姓的命運出賣自己的國家,導致岳飛的死亡,而蘇武即便是在沒有對百姓和國家有威脅的情況下仍然不叛國,這樣的鮮明對比,能讓學生有更深的感受,學生從對比中也能發現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不正確的。在反復的滲透中,學生內心自然會形成正確的觀念,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所在。教師用對了方法就可以以這樣無聲的語言影響學生,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產生愛國情感。
四、延伸拓展
課后時間,布置作業的環節要求學生用周記或者隨筆寫下自己的感想。有的學生寫“古之志者愛國,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有的學生說:“生命的格調是什么,扎根大地是松柏的格調,沉重持久是巨石的格調,愛國守節是蘇武的格調。每天非人的折磨,摧殘著他的身體,卻毫發無傷于他的心——是的,不論他出使多么遠,他的心永遠留在漢朝大地,時時刻刻在召喚著他!西伯利亞那凜冽的寒風,吹不倒他的松柏之軀,吹不涼他的巨石之心!”在作文中,學生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對愛國的高度認同和追求,相信“愛國”這一理念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他們的未來。
語文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很有教育意義,如有關誠信的、有關友善的,這些文章的內容中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加以利用,就會使語文教學體現其獨特的人文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