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煥庭 林少娜
一、模仿、訓練,掌握方法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這是朱光潛在《談作文》說過的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總得在讀過一定數量的文章后,揣摩借鑒,才能執筆為文,手法純熟。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第一步應該是指導學生模仿、然后有目的地進行訓練。
模仿,當然以模樣為范本。每年開學初,我總是給學生一些作文標題或材料,要求學生自己審題,然后根據自己對題意理解展開寫作,以此來了解學生已有寫作水平,也就是說作文天賦。之后印發全國統考優秀作文、學校獲獎學生作文、甚至是課堂優秀習作等等,組織學生根據作文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從審題、立意、選材、謀篇、語言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全面評判。在對范文評判中,學生一方面熟悉作文評價的基本標準,一方面有意識地去模仿和吸收寫作的好章法。經過一系列指導,學生基本能夠明確一篇1000字左右的高中生作文的評判過程,有了范本之后,我們組織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就容易了。
1.文章有眼先立意
很多學生寫文章,往往要求面面俱到或急于求成,但是他們或蜻蜓點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這就直接導致立意淺薄、行文混亂、湊字數等毛病。清人王夫之曾言:“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千古文章意為先。”文章的意,就是文章的靈魂,任何一篇文章總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主題服務的,作者識見的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作文立意的高低。因此,引導學生審題、立意,是指導學生遵循作文訓練規矩的第一步。
如何立意?取決于學生生活積累和理解能力,也取決于對學生作文材料理解的程度。學生為什么要寫這篇作文?要表達主旨是什么?最根本的依據在于作文材料的要求。在進行審題、立意訓練時,指導學生掌握審題立意的基本原則,比如:既要重視材料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也必須明確整體性原則;分析材料時運用發散性思維,找出對自己寫作有利的角度去寫的多角度原則;必須要明確根據材料題旨來確定立意的限制性原則;從材料的情感傾向人手來進行立意的傾向性原則等。在這些原則指導下,要求學生一定要反復閱讀作文的要求,要再三斟酌每一個重點詞句的涵義,仔細揣摩命題意圖,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準確立意。
指導學生作文立意時,我們強調選取一個或兩個立意,根據自己的生活積淀確定一個最有把握的來寫,我們也強調就一點來深刻化,強調立意積極健康。有些學生看問題、思考問題比較表面化,或者思想有偏激現象,這與他們的生活閱歷尚淺有關。這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指導,強調多角度、全方位,強調辯證思維,強調生活延伸。我們發現,學生的立意意識培養,不僅有利于作文的主旨表達,更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的有效思維活動。
2.行文有序明結構
一篇作文最能體現佳境的是構思,而篇章的創意又最能體現構思的匠心。在佳境創意上求新,一是要有奇特的想象,二是要學會變換角度。如果囿于一個觀察點,廬山只能給你固定不變的老面孔;調整視角,“橫”看“側”眺,那么奇峰異嶺就會迎面而來,獲得“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審美愉悅。而巧妙的構思,需要借助合理的結構形式來體現。所以要重視學生文章的構思方法,特別是在文章的結構安排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在指導學生進行結構訓練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編寫作文提綱方面的訓練,在學生審題立意之后,指導學生圍繞主旨迅速編寫提綱,因為一個好的作文提綱就是構建了整篇作文的框架,它能讓讀者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反映作者的認識。
3.體現個性分文體
近年來作文對文體的要求淡化,作文要求是“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但是淡化文體,并不是說不要文體,而是說考生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長于寫記敘文的就寫記敘文,長于寫議論文的就寫議論文,但一定不能寫四不像的作文。
強化文體訓練,讓學生建立明確的文體意識,在此基礎上,我根據班級學生的作文實際、學生的特長和喜好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對于思辨能力更強的同學我注重議論文的訓練指導,對于語言豐富生動、擅長描寫的同學我注重記敘文的訓練指導,做到記敘文和議論文兩者兼顧。對整個班級來說,我更注重議論文的訓練,因為議論文觀點鮮明、結構明了,有利于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迅速入門,更容易讓他們看到學習作文的成效,也有利于素質較好的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深度,訓練效果明顯。
二、激發真情實感。成就方圓文章
“文章不是無情物”。杜甫《丹青引》中也有兩句詩:“詔謂將軍拂捐素,意匠慘淡經營中”。好文章除了要遵循作文的規矩、進行技巧性的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表達真性情,才能跳出規矩的束縛,達到“我手寫我心”的境界。如果一味地仿寫,學生就容易宿構、套作,難以表達其情感,難以激發寫作的興趣,更不用說進行文學創作了。
1.作文要寫真事、重積累
作文中,強調“真實”,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必須寫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記敘的事情可以是自己經歷的,也可以是聽說的,也可以是看到的。議論文所用的材料,或歷史或生活,也必須是真實的。如果一篇文章,滿口謊言、滿篇抄襲,怎么能讓人產生欣賞的情緒呢?考試作文,即使應試痕跡很強,但是,仍然需要學生做到真情實感,強調有話可說,事實上創作來源于生活。
所以,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我要求學生做一個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準備一個本子,有時自己看了某件事有感觸,馬上寫下來,聽別人講過一個事,記下來,這樣,既是一種生活的積累,也是素材的積累,只有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胸中有丘壑”,下筆時才能文思如泉涌,左右逢源。同時,這些真實事件能觸發學生寫作的動力,能真正將學生的理論和實際建立一種聯系,有利于學生保持寫作的動力源泉,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至于積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了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了。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2.作文要抒真情、表真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沒有真情就不能取得感人的效果。好的記敘文,能讓人家閱讀百遍而不釋卷。在記敘的過程中,一人一事,能讓你有某些感受的,比如《背影》,學生一定能夠從中感受很多,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無須華麗,但求真切,才是文章的精妙之處;議論文,一定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關注熱點,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多角度探討,直到自己能夠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
我十分反對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背誦《作文素材100篇》《作文速成方法》的做法,背誦當然有助于學生積累,但是背誦不是寫作的復制,靠背誦來完成寫作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這種方式只能產生很多套作作文、宿構作文,不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當然也與我們語文作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規矩,是標準,是規范學生作文的途徑;規矩,是約束,是學生從有招到無招的參照。正如學生成長一樣,作文有規有矩,才能自成方圓,寫出不一樣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