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國 秦玉生
摘 要:進入新時代后,人們對水資源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就使得水環境監測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本文將闡述水環境監測的發展現狀,并分析實驗室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水環境;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4-0009-02
0 前言
數據是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主要產品,其主要發揮著為社會展示公正數據與提供服務決策等作用,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驗室數據質量存在不準確問題。因此,必須了解當前水環境監測的發展現狀,并通過相關措施,合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保證監測數據的正確性、精確性,從而為水環境監測工作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 水環境監測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水文系統的水環境監測實驗室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場所,以江蘇省的水文系統為例,其有一個省中心實驗室,還有十個分中心實驗室[1]。自1957年起,該實驗室就對水環境進行了監測,經過50多年的發展,其在城鎮供水、項目環境管理、和水相關的科學研究與國民經濟建設以及水資源開發、保護、利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江蘇省水文系統中,省中心實驗室主要負責監測南京地區的水環境,并對分中心實驗室進行管理;而分中心實驗室則主要監測各管轄區中的水環境。在2006年后,實驗室的人員數量變成了130人,面積增加到了7200多平方米。目前,實驗室中不僅有5320多套分析儀器,如離子色譜、測油儀、氣相色譜、分光光度計以及電子天平等,還有許多移動監測設備,如監測船、GPS以及現場測定儀等。
目前,由于傳統工程水利觀念轉變成了資源水利觀念,環境監測中心的任務量越來越多,尤其是需要定期進行的水質監測工作,這也就使得相應的監測頻次、項目以及站點等都有所增長,已經從之前的200多個變成了當前的2000多個。同時,江蘇省位于淮河、長江以及沂沭泗流域的下游,經常會因上游污水下泄出現水污染問題。而且,許多化工企業主要是在沿湖、河、江兩岸分布,會給水質帶來一定安全隱患。另外,在交通事故的影響下,水上運輸的有害物品、石化產品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等也會給水質安全造成威脅。這也使得應急監測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例如,通過調查可知,太湖水源地的藍藻應急監測簡報已經達到了250期,其目的就是將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部門與領導,讓其做出正確、合理決策,以此來有效應對污染事故。
在當今社會,水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通過監測體系進行的,而這一體系是由自動監測、移動監測以及實驗室監測共同構成的。近年來,江蘇省水利廳決定監測89個水源地質情況,并要求水文部門定期發布水質旬報,擴大監測范圍,以此來保證飲用水的安全。這也就意味著水環境監測實驗室必須加強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增強環保意識,及時轉變監測思路,促進監測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使其滿足水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求。
2 水文系統水環境監測實驗室中的質量管理體系
2.1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監測實驗室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依據提供給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等工作,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并將公眾數據展示給社會。在相應管理制度實施后,實驗室還需要為考核提供一定參考。對檢測機構而言,監測數據質量是其工作基礎,同時也是對其運行優劣的考量,但由于數據在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獲得準確、真實的監測數據,促進檢測機構權威性、可信度、獨立性以及公正性的提升,就必須建立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從根本上杜絕各種質量問題的出現。同時,這一體系的建立,也是檢測機構提高核心競爭力、擴大知名度的有效途徑[2]。
2.2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2.2.1 全面性原則
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管理體系是一種綜合系統,其管理的內容主要就是實驗室中的各種質量活動,這也就意味著其不僅要保證外部的整體性,內部各要素也應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實驗室中的管理體系必須有效結合該地區實際的水環境,統籌會給監測結果帶來影響的因素,讓其有序聯動、相互配合,從而為水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依據。
2.2.2 可視化原則
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應該通過可視化的方法,將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各種數據與程序保存下來,以此來為后續監測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2.2.3 條件控制原則
在監測水質之前,應該保證實驗室的干凈整潔,并將由電壓、空氣污染、濕度以及溫度等導致的數據誤差降到最小,避免其給分析測試帶來不良影響。在監測過程中,由于校準曲線會隨著存儲條件、試劑批號以及環境溫度等發生變化,因此,在測試時,應該對中等濃度與零濃度的校準溶液進行同時測定,并核對其和原來曲線中的響應點。同時,還應該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平行測定樣品,具體而言,可以在充分考慮儀器精度、樣品復雜度等因素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樣品數量,并進行隨機取樣檢測。
2.3 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2.3.1 質量管理體系的構成要素
水文系統中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主要是由五個要素構成,即組織結構、程序、職責、過程以及資源。資源指的就是環境條件、物資紫原以及人力資源,其是管理體系平穩運行的基礎。組織機構則是一種根據一定架構與形式,將資源有序組合在一起,并對檢測活動進行有效開展的社會單元,其目的就是落實質量目標與方針。職責指的就是明確監測部門、內部崗位以及失誤等應承擔的責任。過程是一項和檢測有關的輸入輸出轉換活動。程序則是在履行職責時必須遵循的技術規定或者是管理規定,程序文件中會對怎么做、誰來做、為什么做、何時做等進行明確規定。
在《準則》中,質量管理體系的五個要素被分成了兩個大方面,即要求與技術,同時,又被細分成了19個小項。在要求方面,其主要有組織、檢測分包、記錄、管理體系、糾正措施以及文件控制等11項內容;在技術方面,其主要有人員、結果報告以及檢測校準方法等8項內容。
2.3.2 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
對于實驗室中的質量管理體系,《準則》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必須具備場所、設備以及人員等資源條件;其次,成立組織機構,明確檢測活動及相應程序,確定監測工作過程,并對輸入、輸出接口進行協調、分配,保證程序有序運行;最后,通過驗證比對、內外審核以及管理評審等方法,優化體系中的各要素,使其成為有機整體[3]。
具體而言,水環境監測實驗室中的質量管理體系主要是通過以下四步驟建立起來的。第一,加強重視。實驗室建立管理體系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管理機制的作用,促進單位知名度與監測數據質量的提升。由于這一工作會涉及到眾多方面,協調地方較多,因此,領導的重視就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體系的建立還需要實驗室內部全體人員的參與,其應該深入了解《準則》要求,明確自身職責與作用,并主動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中。第二,明確目標。質量方針指的就是實驗室的質量方向與宗旨,其中目標占據重要地位,同時,質量方針也是工作人員在開展檢測活動時必須遵守的準則。因此,管理人員應該充分考慮自身單位實際情況,并在這一基礎上,合理制定方針與目標,以此來為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指導。第三,設置機構。實驗室應該根據自身需求,合理設置組織機構與內部部門,并對其工作范圍與職責進行明確,避免只能重疊或者是空缺問題的出現。第四,理清機構。實驗室應該對比《準則》中的19個要素與自身實際情況,對過程跟蹤記錄進行完善,并為每一個要素建立相應的文件。同時,要保證評審標準符合自身管理實際,并及時修改不合理地方。另外,實驗室還應該編制包含質量手冊、監測記錄與報告、作業指導書以及程序文件等內容的、適合自身的體系文件,并將其設計成金字塔結構,保證內容的關聯性、一致性。
2.3.3 管理體系運行中的注意事項
體系運行指的就是實驗室執行體系文件、實現質量目標、貫徹質量方針的一種完善過程,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應該做好體系文件宣貫工作。體系文件是職責權限、管理要求、過程管理以及程序實施的文件化形式,也是對檢測過程進行規范、指導的文件。在完成編制后,應該對實驗室全部員工進行宣貫,讓其了解自身工作內容與應承擔的責任,并在這一基礎上,以后效開展檢測活動,從而有效保障監測數據質量。
其次,應該加大監管力度。質量監督是有效控制檢測過程中的關鍵人員、部位以及環節的一種方法,及時、直接是其主要特點。實驗室應該合理設置質量監督員,并科學制定監督計劃,對監督的方法與內容進行明確。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檢測過程的動態監管,找出其中的問題并及時改正。
再次,應該完善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指的就是對實驗室管理活動進行檢查,看其是否滿足體系文件和評審準則要求的一項工作,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有利于質量管理體系的順利運行。管理評審是一種全面檢查,檢查內容主要有管理體系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滿足工作需求、是否實現目標與方針等。通過這兩項工作的開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監測的質量與水平,還能夠保證管理體系的適用性與有效性,因此,水環境監測實驗室必須落實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兩項工作。
最后,合理實施糾正措施。糾正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水平。對于質量監督、用戶反饋、管理評審以及內部審核中的問題,實驗室應該加大重視力度,及時組織人員調查,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措施,對糾正結果進行跟蹤。在必要時,可以將出現頻率較高問題的解決措施歸入到體系文件中,盡量避免相關問題的出現,從而使體系運行達到理想效果[4]。
3 結論
綜上所述,加強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已經成為了當前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必須嚴格遵守全面性、可視化以及條件控制等原則,并在牢牢掌握相關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全員參與、職責明確、加強監督以及認真評審等方法,有效建立管理體系,提高監測的質量與水平,從而促進水環境監測工作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蓉.關于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和保證[J].今日財富,2017(24):86.
[2]李喬臻.加強水文系統水環境監測能力的思考[J].廣西水利水電,2017(05):20-23.
[3]徐昌,王曉玉,王斌.試論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07):123-124.
[4]卓海華,吳云麗,譚凌智,等.流域水環境監測共建共管實驗室建設回顧和思考[J].人民長江,2016,47(16):5-9.